第二辑 畜禽饲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9&run=13

一、大牲畜

1934年,县内饲养大牲畜9500头(匹)。其中,牛3500头,马100匹,骡400匹,
驴5500头。

1949年,全县饲养大牲畜15176头(匹)。其中,牛8608头,马71匹,骡497匹,
驴6000头。

马因价格较贵,民众很少喂养。骡力大活好,山区平原皆能适应,是陆路交
通,载物鞔车的顺手畜力,则重视喂养。

驴价格较低,饲养较多,本地驴占多数,少量由外地购入。本地驴体小性驯,
耐粗耐劳。山区以驮载为主,平原以拉车为主。除农用外,工矿区多用以搬运煤
炭、矿石等。

建国后, 中央提出了“保护耕畜,奖励繁殖"的方针,1950年专门下达了护
牛政策,严格宰杀审批权。1951年,提倡多养母畜,选留优良种畜,以提高家畜
繁殖力及其质量。

1953年,全县开展爱畜运动。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农民将家畜入股,大牲畜成为集体所有。
1957年大牲畜发展到18409头(匹)。

1958~1962年,由于受“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
干部生活特殊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牲畜下降到15386头(匹),比1957年下降
8·3%。

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了“配种、繁殖、
奖励”一条龙的措施,大牲畜又得到迅速发展。1970年大牲畜发展到22433头(匹),
创历史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许多生产队“卖了耕牛,
买铁牛”偏重机耕机运,忽视畜力使用。且宰杀控制过严,集体管理粗放,畜牧
饲养政策落实不力,市场牲畜跌价,耕牛最甚。1974年,母牛交易无人问津,牲
口市场难以成交,丢弃母牛、母犊者时有发生,大牲畜饲养量不断下降。1978年
全区共有大牲畜19217头,较1970年下降8.5%。

1985年,全区大牲畜存栏6118头。

二、养猪

1934年,县内养猪4.5万头,均为土种黑猪,属华北型猪。皮毛黑色,产仔
多, 母性强。一般一年二窝或二年三窝,窝产仔10~15头。养猪以积肥和增加肉
食为目的。传统饲喂,粗料有豆叶、地瓜叶、花生叶、麦糠、藤蔓、谷壳、夏秋
掺青草、野菜。精料以玉米、瓜干、麸皮、豆饼等。以粗为主,精粗结合,精料
熟喂。呵啷猪一般每日3顿,山区农村冬喂两顿。仔猪20天左右开始补料,每日4
~5顿。不作种用的小猪60天左右去势育肥。1949年全县养猪36056头。

建国初期,养猪业发展较快,1952年存养量达40222头,比1949年增长11.5
%。1957年生猪存养达51022头,比1949年增长41.5%。

1958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提倡集体饲养为主,忽视公私养并举的方
针,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1960年生猪存栏34985头,f
~1957年下降31.5%。

1961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大养其猪刀的指示,区、社、队皆设有专人分管
养猪工作。大队设有养猪场,小队有饲养处(或饲养股),集体养猪推行定人员、
定饲料、定繁殖、定积肥、定育肥,定报酬和超额奖励的饲养管理措施。社员养
猪,实行户养猪队包圈,增斤猪付斤粮(称斤猪斤粮),或投肥以质论价,付给钱
或工分。 养猪业重新逐渐振兴起来,1966年生猪存栏110144头,为1960年的3.
14倍。

1975年,中央下达了大力发展养猪的通知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养猪业的一封
信》,淄川提出了“四级办场(区、社、大队、生产队办养猪场)、五级养猪(区、
社、大队、生产队、社员养猪)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奋斗目标。1980年全
区养猪存栏达172762头,创历史最高水平。出栏肥猪93443头,出栏率57.6%,
人均猪肉22斤,户均养猪1.4头。全区社队集体养猪场1500处,养猪34898头。

1981年后,养猪出现下降趋势,1985年,生猪存栏为95670头。

三、养羊

淄川山地面积较大,饲草资源较丰富,适宜发展养羊业。

1934年,县内养羊5000只,主要有山羊、绵羊两种。春、夏、秋多放牧,冬
季舍饲。放牧时专以草养,适时给些食盐,在草质不良或草缺时,补饲作物秸杆
等。 旧时养羊,有“代牧”之说,即富户人家雇牧羊工,山坡放牧,贫农养羊1
~2只, 入富户羊群,由牧放工兼管,不付工钱,春秋两季所采毛绒作为代价,
冬季由羊主收回舍饲。

1949年, 全县存养羊62866只。其中,山羊43038只,绵羊19828只,多集中
分布在东、西部山区。

1963年,全区养羊存栏83640只,比1949年增长32%。

1964年,由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视羊为封山造林的主要障碍,采取了压抑
养羊的错误措施, 导致养羊逐年下降。1967年羊存养只有32443只,比1963年下
降38%。

1973年,政府对养羊政策作了调整,正确解决了林牧之间的矛盾,扶持养羊,
并向养羊困难户发放贷款,作好防疫灭病,养羊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羊
存栏回升到74915只。

1981年, 又片面强调杀羊保树, 导致羊只下降, 1983年存养仅24046只。
1985年存养量下降为8709只。

四、养禽

1934年,县内养鸡215120只。大都农家散养。一般农家都有喂养,少则2~3
只,多Nlo余只。饲料以玉米、瓜干、麸皮、高粱、谷糠等为主。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禽蛋已成为食品的重要组成之一,商品
蛋的需要量逐年增加,饲禽业不断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养鸡业发展
更为迅速。1981年全区鸡存养465176只,当地花鸡占65%,其次是寿光鸡、安徽
鸡。1982年存养鸡521461只,鸭18192只,鹅29960只。1983年区内有养鸡重点户
和专业户289户。1985年全区家禽存养860012只。

五、养兔

养兔,在淄川虽有悠久历史,但多属民间零星散养,建国后,方得到发展,
成为农家致富的门路之一。 1981年全区存养51182只。 1983年存养613596只。
1985年存养24810只。

六、养貂

区内养貂始于1981年,是年存养809只。貂种由桓台、博兴、烟台等地引进。
貂为珍贵动物,不易管理,貂皮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1983年由于国际市场销路
不佳,貂皮降价,故存养下降到69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