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节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50&run=13

节令是以农历记载的。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节日每月都有,其中有的是全国性
的,有的是属于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节日的来历各有不同,有些是纪念历史
人物或事件演变而成的,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有些是由神话传说演变
而成的,如青龙节、天贶节、七夕、重阳节等;也有的是因祭祖先、神灵沿袭下
来的,如中元节、腊八、辞灶等;还有的是属于一年首尾祭祖先、神灵、祈求吉
庆的节日,如除夕、春节等。各地过节的形式和方法各有不同。
春节 这是群众最重视和过得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家家贴上新对联,男女老
幼换上新衣服,村村鞭炮锣鼓响,到处焕然一新。这天,自午夜子时至黎明,家
家尽可能用三牲菜(鸡、鱼、肉)祭天地神灵,迎接财神、喜神,以取“生财”之
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饺,有的还在水饺里包上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谁
吃着这些东西,就象征着生活香甜、有钱花、长寿、“早立子”等等。但在建国
前,贫苦人家就连这顿饺子也吃不上。黎明以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福 (建
国前要磕头) ,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祝贺孩子们又长了一岁。邻里还要互相
串门,祝福问好。从正月初二到十五前,为互相探亲访友的时间。另外,春节前
家家都制备下很多天吃的东西,象征着年年有余粮,并用粘米面和枣蒸糕,意在
“年年高。”
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日。村村挂灯,有的唱戏,有的扮演杂耍,有的放烟火,
日“闹元宵”,俗称“玩十五”。
青龙节 即二月初二。这天群众喜欢吃炒豆子,日“蝎豆子”,传说吃了可
以避蝎子。又因二月二有“龙抬头”之说,一家人中有属相是龙的,不宜在这天
炒豆子、吃豆子。
寒食 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古时候为纪念孝子介之推,定为禁火日,户不能
炊,吃则冷食,故为“寒食”。寒食的前一天叫一百五(冬至后第一百0五天) 。
在一百五这天日出前,群众习惯到祖坟上添土,寒食的下午祭扫祖墓。
清明 这天群众习惯早上吃鸡蛋,到郊外踏青,青年妇女打秋千,儿童放风
筝。解放后,机关、团体、厂矿、学校在这天集体祭扫烈士墓。
端午 即五月初五日,又叫端阳节。这天家家吃粽子,系悼屈原之遗俗。门
上插艾和桃枝,儿童手足腕上系五色钱,名日“长命”。并用布缝制各式各样的
小袋,内装香,艾等,俗日“香荷包”。有的还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点擦儿童
的鼻孔耳内,认为可以驱除虫灾魔。
天贶节 即六月初六。因是麦后,群众要敬天,俗称“上新麦子供”。这天
晒衣晒书,可避蠹鱼。群众还习惯在这天吃炒面。
七夕 即七月初七日。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有的姑娘在这天晚上祭拜
织女,俗称“乞巧”。
中元节 即七月十五日。傍晚每家悬起“家堂轴子”或安置牌位,在家祭祖。
中秋节 即八月十五日。群众习惯吃月饼和用新黍子米枣做糕吃。晚设宴于
院中,全家同席饮酒“圆月”,取意“合家团圆”(即团聚)。
重阳节 即九月初九。是登高的日子,一般不过此节。
十月一 即十月初一日,祭扫祖墓。
腊八 即十二月初八。这天群众习惯吃“腊八粥”。在旧社会,大家富户雇
用的长工,如明年不再续用,这一天即正式辞退,成为穷苦人另寻生路的一天,
也是新被雇用者的上工之日。
小年 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傍晚以糖瓜祭灶神,并将灶神轴烧掉,俗称“辞
灶”。
除夕 这一夜群众忙于供神、敬祖、包水饺,合家共话一年的生产、生活和
计划新的一年,彻夜不眠,名日“守岁”。同时,还有很多迷信忌讳,不能大声
说话,不用风箱烧火,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泼污水以及把刀子、剪子、笤帚等物
收藏起来。总之,要规规矩矩。理由是这天夜里百神下界,稍有不慎就会触怒神
灵,降下灾祸。
除以上节令外,还有一些习俗。
百岁 小孩出生一百天,家人亲朋都聚来祝贺看望,俗称“做百岁”,常有
百岁钱,百岁衣、百岁糕。
座月子 妇女生孩子后, 要卧床休息一个月,称为“座月子”娘门要送米,
面,鸡蛋、衣料,日“送粥米”。邻里要送鸡蛋、面条等,以示关注。
生日 通常是50岁以内的人,每逢诞生日,家人要为其改善一下生活,俗称
“做生日”。50岁以上的人,一般称为“做寿”,儿孙外甥亲朋都拢来祝寿。
祭日 即逝世日。为一年一度悼念亡故者的日子,俗称“祭日”。一般是家
人去坟头摆供祭奠。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因此有些习俗
已废止,有些节日则增添了新的内容,原来带有迷信色彩和旧观念已逐步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