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婚丧礼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49&run=13

婚礼 旧的婚姻制度是,男婚女配皆由父母作主,媒妁使命,严重存在着强
迫包办、重婚纳妾、干涉寡妇改嫁以及借婚姻之由索取钱财,形同买卖,甚至以
女人顶帐还债等种种恶习。《婚姻法》颁布后实行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婚
姻制度,婚礼也喜事新办。
旧社会成婚手续极为烦琐,一般要经过聘媒、送柬、择吉、催妆、结婚、过
门、坐帐、住日子等种种过程。《婚姻法》颁布后,一些旧的习俗多已废除。
聘媒:先请介绍人一个(称原媒),前往女方说亲,待亲事初定,再请一媒成
为双数,送柬定婚。
送柬:男方写好柬帖,附衣料、首饰、化装品等聘礼,由媒人送往女方。女
方收到柬帖后随即回帖,附回礼香、艾、盐、麦(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等,由媒
人带回,然后在男家饮酒为订婚祝贺。
择吉:男女到结婚年龄 (一般女在18岁以上,男则不定,小者十二、三岁,
大者二十几岁) ,由男方选定吉日(即年月日)为结婚时间,并将吉日和男女双方
的年龄、生属、生日时辰、禁忌、迎送女客、上下轿时辰、上下轿时轿门方向等,
用红纸写两份,名日“年命帖”,由媒人送达女方,称为“送日子”。
催妆:在结婚前二、三日内,男方送食盒一架给女方,内装酒、肉、栗,枣
等,皆为双数,名日“催妆”。
送圆房:女子婚前两三天,把陪嫁的家具、用品送往男家。
开脸:女子出嫁时绞去脸脖上的汗毛。
结婚:一般用轿迎娶(山区较贫困者亦有的用驴迎娶)。一乘轿为小娶,两乘
轿为大娶。小娶即男方届时用一轿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
结婚前一天晚上,新郎盛装披红,向家族长辈行礼,礼毕新郎与其弟.(或妹)各
乘一轿,伴以旗、锣、伞、扇及鼓乐前往女方家中。女方由二人出迎并设宴招待,
然后新郎新娘乘轿去男方,谓之“迎亲”。不论大娶、小娶,当新娘动身以后,
随轿跟送客一对(多系新娘兄弟),带随身饭一挑两盒,到男方宴后回家。回时与
男方约好搬接新娘日期(俗称回门),并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
过门:新娘下轿至洞房,俗称过门。新娘上轿时头顶“蒙头红”,用椅子抬
上轿(有的由一长者背到轿里)。乘轿沿路遇有碾、磨、古井、古庙、大树时,皆
用红毡遮之。将到婆门,火把迎轿,轿到门前(有的地方这时将大门关闭)停候良
久,然后落轿,红毡铺地,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由伴娘搀扶前进,路过门坎时
门坎放一马鞍迈过,意在平安。院内设有天地桌,上摆祭物,先由新郎之父或祖
父拈香行礼,然后新婚夫妇行礼,俗称拜天地,礼毕即入洞房。进洞房门时,新
郎回头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由婆母兜起来,少时即送出,床(炕)前放一斗,内
装满麦子,红纸封口,上放一大粘糕,夫妇踏着上床(炕)。
坐帐:入洞房后,新娘不下床(炕),俗称坐庐帐。原来要坐两天,后来改为
一天。新娘第二天拜见公婆,称为下床(炕)。坐帐的第一天晚上在洞房内设酒席,
令新郎新娘饮“合卺酒”。陪席的多为新郎平辈或晚辈(有的则不分男女老幼),
尽情挑逗新娘欢笑。待新婚夫妇就寝后开始闹房。
团圆饭:新娘下床拜见公婆后,便同全家同桌吃饭,并自坐桌前端菜请酒,
俗称吃团圆饭。
住日子:新娘在婆门住几天后(一般为第三天) ,便按约定日期回娘门住6天
或8天,俗称住日子。返回婆门时必须在早晨的一早返回,意在吉利。
丧礼现在的丧事多以新办,火化尸体,开追悼会。旧的丧礼和婚礼一样非常
烦琐。但由于丧主的经济状况不同,亦有繁简。普通治丧的礼俗是:
守灵:人死后沐浴更衣,移于灵床上,随点灯上香摆供品、倒头饭 (饭上直
插筷子一双) ,其子女换上白衣守候在前,并在一天内分早、午、晚三次去土地
庙送浆水(有的在灵前奠浆水)。
入殓:人死后的当天下午(有的次日),其子女以新絮蘸酒将死者面部灰垢擦
净(俗称净面),将尸体移于棺内。
殡典:即给死者饯行。第二天晚上(有的下午)举行殡典礼,意思是送死者灵
魂到西天去朝佛。由长子“指路”,脚踏高杌(有的站在桌上),一声高一声的大
喊“上西方路”,并呼称谓。同时大门外烧倒头马,在土地庙设祭,乡亲、至亲、
族人都摆供行礼饯行, 并由吹鼓手奏乐。最后丧主祭奠,供100个水饺,祭后分
给执事人,不能带回,同时烧轿、马、纸杠。女丧另烧红线。
治丧:多用排三、排五、排七不等(即死者死后第几天)。时间短,贴丧启或
报丧(面报),时间长散丧启。丧主请熟悉丧事者一、二人办理丧务,名叫“总理”。
开丧:多用卯时,开丧前先由执事人发梆(即敲木梆) 请孝(本族远房晚辈等
人) ,迎灵(迎归先亡的配偶)、安灵(丧主对死者的祭奠),再由助理丧务人员进
行参拜,诸事完毕,再招待外宾。
殓棺:丧主将棺材内的事项整理妥后,由帮忙丧事之人将棺材封闭,准备起
棺外抬。
发引:即启棺。多用未时,棺材抬出以后,出门不远,女婿有迎灵祭,在村
头上乡亲、至亲、朋友有路祭。孝子(长子或长孙)手执白幡,率众孝子披麻戴孝
冠,拄哀杖头前引路,外甥执花幡跟随。当棺材出门落地再抬起时,长子或长孙
打瓦(瓦上画有符)。
安葬:多在申时,子婿进行墓祭,其娘门人等进行墓祭。
谢悃:出丧后第二天,丧主设宴请办理丧务人等。有的对前来吊丧乡亲进行
面谢,张贴吊丧单。
另外,发丧的第三天(有的第二天),子女亲属去墓地整理坟,俗称圆坟头。
30天以后、35天之前的几天之内烧五期。三个月后做百日,叫烧百Et纸,至此丧
事完毕。
建国前,各乡村多有“老人会”(或称孝帽会),由几十家或十几家联合而成,
在遇到丧事时进行互助。其具体办法:参加者共同议定,会内成员遇有丧事,每
家拿几元钱、几斤煎饼、几斤豆腐不等,并推出一会员负责催敛和管理,用于治
丧开支。另外还有附有“人份”的,即一家有丧事,会内每家各出一人帮助处理
丧务。其他如木头、桌椅、盆碗等家具互有帮助,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
此组织即告解散。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