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社会新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47&run=13

一、幸福的姑娘
二里乡建筑队的李芹, 干活时不慎从7米多高的楼上摔了下来,造成两腿和
左臂严重骨折。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能动的李芹,刚有些清醒就听到一个熟悉的
声音, “是衍亮! ”小李痛苦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笑容。赵衍亮和李芹同在
建筑队,并真诚相爱。小李住院后,小赵连着两个月每天下了班就赶到医院侍候
她,从生活上、精神上百般地安慰、照顾她。一次,李芹想吃面包,天色已晚,
小赵还是跑了好多地方买回面包送到小李面前。
李芹的伤治好了,可伤过的手臂和腿是不能完全复原了。小李想到和小赵的
婚事,好不难过。她想:我这个样子要连累小赵一辈子呀! 小李的父母也主动对
来看望自己闺女的亲家母提出了退婚。小赵知道后,就赶到小李家,对岳父说:
“李芹遭到不幸,这本来就够她受的了。如果再散了婚事,不是把她往死里送吗?
你们放心,不说李芹现在能走路,就是不能动躺在炕上,我也要养她一辈子。”
一席肺腑之言,姑娘有了终生的幸福。
二、贤慧媳妇张莲云
杨寨乡小屯村袁盛礼的妻子张莲云,结婚20多年,对双目失明、下肢瘫痪的
婆婆照顾体贴,从不心烦。她每天给老人喂汤喂饭、端屎端尿,冬天把老人搬进
里间,和丈夫一起给老人安上土暖气。为了照顾好婆婆,她自己住在外间,夜里
老人有点什么事,只要一招乎,她就赶快跑过去。为了使老人增强体质,遇上好
天气,她就把老人背到院子里晒太阳。有时老人躺着闷得慌,想找人啦啦呱,她
就背着婆婆到老人想去的人家去。 一次老人病了,为抓一味药,她跑了5家药店
没买到, 后又往返40里,从淄川买了回来。在她的影_Ⅱ向下,孩子们既孝顺奶
奶,又体贴母亲,有空就帮着干家务活。张莲云一家和睦幸福,使老人享受到了
天伦之乐。
三、接婆婆
查王乡窑头村的黄淑梅,丈夫是工人,家里没公婆,小俩口生活很随心。时
间长了,淑梅发现丈夫有心事,她问也没问出来,后来还是丈夫憋不住了,告诉
淑梅,他想把改嫁的母亲接回身边。原来,淑梅的丈夫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
他8岁那年嫁给了一个盲人, 后来那个盲人死了,母亲60多岁了,一个人生活很
艰难。淑梅听丈夫这么说,当时心里就翻腾起来,她想:婆婆现在年老体弱,无
人照顾,我是她儿媳,能看着不管吗? 淑梅想通了,可婆婆没通。淑梅几次去接
婆婆,老人都婉言拒绝了。并说:“我改嫁多年,老了再去麻烦你们咋能行? ”
淑梅听出了婆婆是有顾虑,信不过自己,就对婆婆说: “娘,你放心吧,回去
俺一定好好照顾你老人家,保准不叫你受难为。”老人家昕了儿媳诚心诚意的一
席话,心里又酸又甜:真想不到,自己后半生有指望了。老人望着淑梅,两行老
泪流了下来。淑梅终于把离家17年的婆婆接回来了。村里的人提起她们婆媳,都
夸淑梅: “那可真是个好媳妇!”
四、无私的育花人
罗村镇罗村军属张新珂老人,爱花并养花。他家有3个花窖、2个花圃,墙角
下、窗台上、室内外到处都摆满了花。老人养花不辞劳苦,阜起晚睡,给花浇水、
施肥、剪枝、嫁接、除虫。冬天挖花窖,夏天搭凉棚。
老人养的花又多又好,可他从不到市场上去卖。他说:“我养花是为了美化
社会、改善环境”。每当有人拜访他或慕名来观花,他总是热情相待,与人交流
种花的经验,还慷慨送花。多年来,他送出的花有上千盆。老人不愧是创造美、
传播美、改善环境的辛勤园丁。
五、致富捐资修水塔
磁村乡东高村运输专业户孙兆富、崔久勇致富后,一心想为本村人办点好事。
他们想到本村地势高、水位低,村民多年来吃水困难时,决定捐款1200元,修建
一座水塔。 事一传出去,村里其他几个专业户也积极响应,主动捐款350元。在
村委会的帮助下, 经10多天紧张施工,在村里建起了高8米、直径3米、可容水7
立方米的一座水塔, 还安装了500米地下管道。从此,全村人再不为吃水难发愁
了。
六、淄川车队拾金不昧蔚成风气
一天下午,淄川21路公共汽车正在行驶,突然一位中年男子急奔汽车而来,
驾驶员崔思荣赶紧打开车门,那人上车后用颤抖的手指着驾驶室里一个黄书包说
了句:“1000多元啊! ”就瘫在车上了,原来这人是东坪乡水峪村的个体户。这
天,他带着1500元钱到淄川买东西,剩下的钱随身带着乘车回家,下车后才发现
把钱包忘到车上了,他便十万火急奔回来找钱包。乘务员张立新说:“同志,别
急,东西丢在车上,只要我们拾到了就不会丢的”。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淄川车
队拾金不昧早已蔚成风气,仅1984年在lO个月中,全车队有26人次拾到现金1362
元,还有手表、收音机、衣服等物品30余件,重要物品皆被原主认回。
七、子弟兵开来救命车
1981年的一天下午,岭予镇槲林村一些村民正在盖房子,突然屋梁倒塌,有
两人被砸成骨折,当场昏迷。当时天色已晚,远离区医院,村里的人都为伤者得
不到及时抢救万分焦急。这事被附近驻军某部测地排的于德水知道后,他马上驾
车赶到了现场。解放军开来了救命车,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小于和大家把伤员
抬上车,就加大油门奔向医院。医务人员都下班了,小于帮忙找来大夫,还跑来
跑去给伤员挂号、 交费,办理各种·手续。待医生治疗完毕,已是晚上8点多钟
了。他没顾上吃晚饭,又把伤员拉回公社医院住下,把一切办妥了,他才放心地
开车返回了驻地。
子弟兵急民所急,为此,伤者亲属给于德水送去了感谢信,村党支部给测地
排送去。锦旗,上写: “助人为乐,亲如一家。”
八、九月里送来过冬煤
1985年3月, 驻军某部奉命开赴老山前线,驻地营房还住有留守人员和部队
家属。为此,寨里、淄城、杨寨、双沟等乡(镇)的党政领导把他们挂在了心上,
经常去走访、慰问、了解情况。他们了解到,往年部队在有车有人,过冬买煤家
属们不用愁,今年就有些犯难了。几个乡镇的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为给前线解除
后顾之忧,他们一致作出决定:精选优质块煤送到军属家中。
1985年9月6日上午, 几个乡镇装着100多吨好煤和大批慰问品的车组成了一
个浩荡的拥军车队,披红挂彩,锣鼓喧天,驶向驻军留守机关。“当地政府给我
们送来过冬煤了! 力机关内外顿时沸腾了。家属们和留守人员跑上前去,夹道迎
接拥军车队,掌声、口号声汇成了一个军民一家亲的感人场面。家属刁志玲激动
地说: “我们还穿着衬衣,你们就想到了俺穿棉衣的季节。俺一定把你们的深
情厚意转告在前线作战的亲人,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九、商家乡五村群众抢救落水青年
淄川起重队的孟令智, 家住商家乡西岔河村,因冰雪阻塞交通,小孟5天没
回家了,他挂念着年逾古稀的父母,下班后决定抄近路越过1500米的西马水库回
家去看看。才走了500米,便连人带车坠入了冰窟。当时是12月11日晚上7点钟。
水库西岸西马村的刘勇厚正在干活,听到水库上隐约传来了呼救声,他立即丢下
工具,告诉父亲: “有人落水了!”爷俩一个去组织人抢救,一个去村广播室广
播:“有人落水了,快去救人! ”寒冷寂静的夜晚,声音传得特别远,距离水库
三四里的东官、东岔河、西岔河、双山等村的人都听到了喊声,立即从四面八方
奔向水库救人。
西马村的王其民听到广播后,蹬上捕鱼的胶衣,推起汽车内胎和木板,火速
来到水库边,靠丰富的经验,发现了落水处。他和西岔河村的李忠义乘着车胎,
硬是用拳头破冰,向前划去。他们手冻僵了,胳膊震麻了,也全然不顾,最早冲
到了孟令智身边。这时孟令智已与冰块冻在一起了。大伙合力把孟令智推到水边,
在岸边西马村的王天训、张禹生抢先跃入寒冷刺骨的水中,抱起孟令智。双山村、
西岔河村的共产党员李宗社、刘永武,西马村的王道猛、杨长贵等人一起向前把
孟令智送到了王道猛家中。
深夜lO点钟,孟令智苏醒过来,看到被子里的王道猛、盂令会还在赤身暖着
他时,泪水涌满了眼眶。
十、英雄少年张学昌
1981年8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张学昌学习活动的通知》。
张学昌年仅12岁, 是商家乡东商村四年级学生。1981年7月12日中午,18岁的张
瑞云和11岁的张春霞姐妹俩干完活从水坝上过, 妹妹不慎从7米高的坝上滚了下
去,姐姐为救妹妹,跳坝时跌伤了左腿,也落进水里。学昌和母亲路过水坝,见
此情景,不顾自己年幼力单,从坝顶跳入水中,救起张春霞向岸边游去,张世兴
等3人迅即赶到,帮着学昌救出了张家姐妹。这件事前后不到5分钟,可张学昌的
行动为抢救姐妹俩的生命赢得了时间,树立了榜样,体现了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
来的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好思想、好品德。
十一、孩子中毒之后
在张庄乡张庄小学, 有眼15米深的枯井,平时用水泥板盖着。1985年9月12
日上午,学生孙大伟的书从盖板缝中掉到井里了。午饭后,大伟和他父亲掀开井
盖,大伟的同学孙千岭顺绳子到井下去帮大伟拣书,意外的事发生了:小丰岭刚
到井底便无声地倒下了,大伟的父亲在井上连喊几声没有回音,知道不好,对围
观的小学生喊了声“快去喊人! ”就到井下去救丰岭。一群八九岁的小学生从学
校跑出来,高声呼喊: “救人呀!有人掉到井里了!”第一个赶到的乡办企业工
人孙兆笃抢先溜到井下,头顿时“嗡”的一下,挣扎着明井上喊:“缺氧! ”挟
起丰岭,抓紧了绳子向上爬,但因缺氧,又掉在井里了。
时间就是生命。教务主任孟宪生、校会计赵夕清相继下到井底救人,不幸也
都倒下了。 个体运输户青年董桂芝毫不犹豫也下去了。这时3根管子向井里喷氧
气,井中怪味仍难以忍受。小董强忍胸闷,救出了小丰岭,又去救别人。这时,
乡党委书记李淑湘、乡长高思进等人赶到了,高乡长抢先下井,公安派出所长陈
先海也跟着下去了。 他们强忍令人窒息的沼气,坚持到最后,把井中已休克的3
人和半昏迷的小董送上了地面。
从小丰岭井下中毒后, 在10分钟内,先后有7人奋不顾身下井救人。一位年
过花甲的老人说: “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他们前
仆后继的英雄行为,谱写出了一曲感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颂歌。
十二、马运孝舍己救人
1985年6月22日, 杨寨乡董家村村委会主任马运孝接到通知,贾村水库下午
给董家村放水浇地。消息传出去,村民们都积极做准备,马运孝跑去检查水渠等
设施。他来到村西第一扬水站,正遇上村民李士佑的老伴着急地朝洞里张望。他
一问才知道,返水洞里的陶瓷管口被堵了,李士佑进洞清淤,一去没回音,看泵
员宋远旭担心出事,进洞查看也没出来。马运孝听说后急忙朝洞里喊,没回答。”
糟啦!他们准是中毒了!”马运孝一边想一边拉开李士佑的老伴就钻进洞里。
洞口到陶瓷管处长30米, 直径不到1米,人在里头抬头碰顶,低头触泥,洞
里满是熏人的臭气。马运孝进洞后感到气窒、头胀,可他顾不上这些,坚持朝前
爬去,马运孝找到昏迷过去的宋远旭,憋住气,死死抓住他的脚脖子,一步步倒
退着把他拖了出来。马运孝这时头晕身软站不住,但他想到每耽搁一分钟,还在
洞里的人的生命就增加十分危险,便狠狠地吸了口气又进洞去救人。当他在洞里
抓住李士佑准备往外拖时,头“嗡”的一阵,就昏过去了。这时,李士佑的老伴
找来了一些村民,他们用镢头刨开洞壁,把他俩救了出来。次日早上,经抢救十
多个小时后,马运孝才从昏迷中醒过来,他睁开眼的第一句话就问: “远旭咋
样了?士佑救出来了没?”
第三章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类在生活中长期沿袭而成的,它所表现的形式在不同时代反
映着人类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取决于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因此,它随着社会的
发展也在不断地变革发展着。淄川人民的习俗,反映了淄川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面
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