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英雄模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37&run=13

都兴德(1906~1967) 张庄乡大马陵村人,20世纪60年代即以造林模范而远
近闻名。他十几年如一日,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发展林业生
产,大家亲昵地称之为“树迷”。
1951年,党号召植树造林,郗兴德被选为村造林委员会主任、林业队长。缺
乏经验就试点摸索,没有树苗就采种自育。为了绿化村四周几座光秃秃的山头,
郗兴德绞尽脑汁。 有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山顶顶端和山根都栽上了树,可山腰陡
坡处却无法栽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郗兴德不知在此徘徊多少次。一日大雨过
后,他计上心来,筐系腰间,攀岩撒种,不能挂种的地方,就将种子揣入泥中掷
放。这样,一次又一次,终于使陡山坡变绿了。
从栽下第一棵起,郗兴德就视山似家。他还发动全家老幼齐上阵,家中育苗
山上种。有些贪图眼前小利的人,偷砍拳状粗的椿芽树做农具柄。郗兴德想出一,
个办法,他以不影响树生长为宜,每棵树腰砍一痕迹,若发觉树被偷伐走,他便
到劳动工地挨个盘查,查出伐树的人狠狠处罚,刹住了偷砍风。有一年,上级发
下一张护林布告, 他拿着四处悬挂, 宣传护林政策长达数年之后还保存完好。
1958年冬天,一场大雪后,无处觅食的兔子将部分树皮啃了,郗兴德掏钱买来鼠
药,夹于自己家里的数百斤鲜地瓜干中,每株树撂几片,不几天,仅拾到的大死
兔就有8只。长年累月,风、雨、雪越大,他越往外跑,他说:“有我郗兴德在,
什么人也甭想动一棵树,一分钱不给也要干到底!”
经过郗兴德和大伙十几年刨、栽,接、种的艰苦劳动,终于在1300亩光秃秃
的荒山上,种植各种用材树、经济树达29万余株,使大马陵村纯林业收入占全队
总收入的24%,成为市级林业生产先进单位。郗兴德多次被评为出席省、市、区
的林业模范,受到奖励。省、市党报亦曾登载了他的先进事迹。1967年故世,享
年61岁。
张美花(1948~1971) 女,黑旺镇西崖头村人,少时就读于本村。在校期间,
她是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回乡后,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
年团,被选为团支部委员、妇女队长。
西崖头是个穷山村,少数青年不安心居山区。张美花同团支部一班人耐心细
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张美花对大家说: “咱西崖头这块土地,是革命前辈
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山穷地薄,就把他让给敌人,老一代能在这里
用鲜血战胜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彻底改变西崖头的落后面貌! ”
感人肺腑之言,激发了青年们对山区的热爱,坚定了扎根山区的信心。1965年春,
干部、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修起了百米长的拦水坝。张美花带领全村青年在淄河
滩上造起200余亩青年林。 这年隆冬,担土造田,张美花身着线衣,肩挑父亲为
她特制的大筐,穿梭似地奔驰于工地。别人一天挑40趟,她却挑50趟,担杖压断,
肩膀磨破,衣服和血肉沾于一起,她全然不顾,心疼她的老人感叹地说: “美
花这闺女,真是个‘铁姑娘’啊! 就是根铁担杖也不搁她使。”整地、造田、栽
树,她样样活儿不示弱。第二年,沙滩上收粮5万余斤。
1966年春,在修建盘龙山扬水站时,她脱棉衣,挽裤腿,跳入冰水挥锨而干。
她时时想着集体,从不为家庭琐事而误一霎时。她的脚不慎中水毒,肿的连鞋子
穿不上,她干脆把鞋帮剪开,套在脚上绑住,担起载筐一瘸一拐,吃力地奔波于
劳动工地。 张美花与青年们共同装点的西崖头村,1970年粮食亩产898斤,成为
淄博市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社员们无不赞叹地说:“美花在这改天换地的战斗中
可立了大功劳啦!”
1971年12月27日早饭时分,张美花来到几丈高的土崖下挥镐大干。突然,土
崖要塌方,十余名社员的生命危在瞬息,张美花大喊一声: “快闪开,塌土了!”
社员们闻声躲开。12岁的赵福芳吓呆了,她冲上去,竭尽全力推出小福芳,小山
似的土块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塌下来,舍己救人的张美花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根据她生前的志愿与表现,中共淄川区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将她
的事迹编印成册,举办巡回展览,号召向她学习。
孙兆珍(1901~1975) 峨庄乡后沟村人。1944年任村长,1945年入党。建国
后,任过农业合作社社长、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等职。
昔日的峨庄乡,山连山,沟连沟,穷山薄岭光石头。1955年儿月,为了改变
穷山恶水,50岁开外的孙兆珍不顾天寒地冻,率领群众开展山区水利建设,被选
为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自此,他夜以继日地风餐露宿于工地。在缺技术、资金、
物料的情况下,合理调配全乡人、财、物,土法上马,开始了艰巨的水利建设工
程。有些因循守旧的人散布流言蜚语,想动摇孙兆珍兴修水利的决心,可他开山
凿石,修渠筑库不止。当水渠修到一村前时,需要穿过传说非常神秘的石崖,有
些封建迷信的人出面干涉,以“破风脉头”为名,不准动工。倔强的孙兆珍说:
“我住了一辈子山,没见过山神,封建迷信咱不听,石崖一定要炸。这炮声一响,
牛鬼蛇神就得滚蛋,你们不是说明天是杨公忌日不宜动土吗? 咱们就单单定在明
天动土! ”他说办即办,翌日便让石崖开了花,使工程进展顺利。自此,“孙二
杠子”不信神信鬼的佳话广为流传。水渠通水时,男女老幼接踵而至,欢声笑语
赞叹不已。有位过去嘲讽孙兆珍的人惊服地说:“今天的共产党,过去的天! 今
天的人,过去的神仙!”
孙兆珍一心扑在兴修水利上,水渠与水库修到哪里,他便食宿在哪里。住过
山洞,场园屋、破庙,饥、饱、冷、热,饮食从未有规律。外出开会回来,他顾
不得回家,先奔赴劳动工地或查看水渠水库。有人说孙兆珍傻气,他却说:“我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家都过上富裕的日子。”
久之,人们对他信服了,群众编了一首赞誉他的歌谣。“孙兆珍,老英雄,干起
活来赛黄忠。治山兴水劲头大,什么困难也不怕。宁愿吃上三年苦,愿给后代造
幸福。”
孙兆珍率众艰苦奋斗八余载,修成了全长67华里的环山水渠,建成“湖泊争
鸣” 、“三社建成”、“青年”、“赛龙’’、“土泉”等连环水库、塘坝计8
座,能浇地3500余亩,使昔日乱石滚滚的峨庄溜,一跃成为山东省兴修水利的先
进单位,慕名前往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孙兆珍曾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华东局、
市、区的劳动模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地参加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观
礼,并获证书。1964年,《大众日报》、《淄博日报》用整版的篇幅登载了他的
事迹。
由于终年操劳奔波,孙兆珍积劳成疾,于1975年病逝。
解成江(1938~1982) 冶头乡东太师村人。1959年入党,翌年被选为生产队
长,他带领群众走上了勤劳致富路,使曾穷的连办公纸没钱买的生产队,仅红砖
一项年创产值万余元,改变了穷村的面貌。
解成江对工作既会打谱又能实干,脊梁上长年有汗水浸出的碱印,爱人心疼
地埋怨他干活没命,他笑着答道:“当生产队长吗,就得铺下身子干才行。要不,
都当甩手掌柜的,那样生产谁来搞啊?”为扩大水浇地面积,他带领大家打机井。
施工难度大,进程慢,他带头冒风雪下井,一锨锨往外端泥,衣服浸湿,照干不
误。 由于他拼命率大家干,他上任时社员每天人均6两粮,至1973年彻底解决社
员吃粮问题。年复一年,社员的日子变好了,可他身体拖垮了,年方四十岁即掉
牙齿,得上了肚痛病,可他从没有为此误过农时。
1978年, 他爱人病故,抚养4个孩子的重任又压在他身上。白天下地劳动,
夜晚操劳集体事业,且要缝、补、洗、做饭,既当爹又当妈。他吃苦受累从不声
张,仍担负队长重任。社员们被感动,悄悄给他洗衣服,照料孩子,解成江劲头
更足了。他对社员们说:“只要俺身子骨散不了架,就要领着大伙往前奔! ”他
和群众心连心,五保户、困难户,他照顾得周到细致。他忘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
的信任和爱戴,连续二十余年,每次改选队长均得全票。
1981年,解成江第一个在冶头乡推行大包干责任制,但他并没有撒手松一口
气,反而更加尽职尽责。为了帮助不懂农时的社员打谱,每天早晨人们上坡时,
他已湿着半截裤腿而归。播种时,率先统筹安排;追肥时,提早为社员购买化肥;
灭虫前,先为大伙备足农药。浇地、用牲口、借农具样样安排周全,从不嫌麻烦。
他曾先后被市委、区委、乡党委授予模范队长、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解成江病逝后,中共淄川区委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市级党报亦登载他的模
范事迹,并发表评论,号召全市人民学习他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