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良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36&run=13

王久理(1674~1751) 字长明,黄家铺乡招村人。清代乡间名医,曾以孝敬
父母、 精通医术为一方名士而载入《淄川县志》。幼时因家境贫寒,4岁出嗣赵
氏,12岁入乡塾就读。24岁生父卒,不久,赵氏父母相继去世,丧事完毕归宗。
后科举落第, 他一面种田, 一面精心细研医学,热心为乡亲除病解难。他精于
《灵素长沙》之学,能灵活运用,且断病确切,用药得当,深得患者信任。凡遇
病人,尽心竭力为其治疗,他不予出方者皆是患有不治之症,故有“神医”之誉。
现民间仍有“王长明不开方——不治之症”的说法。
王久理素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又热心传医术于他人,以便于更多患者能及时
得到治疗。他对病人无贵贱之分,凡找他看病的人,均精心治疗,从不图病人之
报。他曾行医于外乡,名贯章丘、济南等地。病愈者曾荐职酬谢,他婉言谢绝,
仍归乡里行医。
他晚年隐居故里,为将医术传于后世,他汇著《医学扼要》四卷、《伤寒各
病歌》一卷、《外科医方》三卷、《五亩园经验秘方》数卷。这些医学专著,汇
集了他一生行医的经验,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使用价值。《五亩园经验秘方》
是他的代表作,虽几经变乱,散失不全,但仅从见到的七卷中就包括近40种病症
的疗法。如曾治一人,年力正壮,素日饮酒,失饥伤饱,一日饭后,胁肋大痛,
自服行气化滞药,胁痛虽止而胸膈胀痛更甚,且加呕吐。先用行滞破积等药,吐
泻渐止而左乳胁下结聚一块,胀实拒按,于戌、亥、子、丑时则胀不可当,便用
大黄、芒硝、棱术、巴豆等攻下,不料愈攻愈胀,因疑为脾气受伤,用补药尤觉
不便,及细为揣度,乳下肋间乃胃气所出之路,又悟其夜重昼轻本非有形之积,
而按压则痛连胸腹,因知在气分无疑,用汤药治气病本非不善,但经火则气散而
药力有不及,于是为他制神香散,使日服三四次,不过三日,病人胀痛尽消。
王久理的著述《伤寒各病歌》已影印成册,传之后世。
王于池(1903~1957)字瑶潭,昆仑镇奎一村人。曾任中国针灸学社社员,淄
博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届委员会委
员。他终生针不离身,随时随地予人治病,是闻名淄博的针灸大夫。
王于池青年时期,在博山一银号习商。一日外出,遇一医生以针灸之术,瞬
间挽救一垂死病骡。他见针灸治病工具简便,而且效果快,于是便立志学针灸治
病救人。他认真钻研针灸知识,边学边用达十年之久。
他23岁入江苏无锡中国针灸学社,拜针灸专家承澹愈为师,深造半年。因学
习成绩优异,甚为老师器重,被吸收为中国针灸学社社员。归家后,他继续经商
兼针灸行医。为提高针疗技术,他苦练针法三年,终于达到了手头灵活、下针不
痛的目的。为试针感,他在自己身上摸索下针,直至针感能随心所欲方止。为提
高针效,他苦心研制艾绒,改古法灸肉为灸针尾,既减少了病人受烧灸之苦,又
提高了传温热功效。他注意总结针疗经验,所以技术不断提高,故而他年方40岁,
便以针灸名医而著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弃商行医,每日前往就诊者摩肩擦踵。
为提高诊治效率,他毫不保守的将针灸技术传授给若干徒弟,减少了病人的候诊
时间。为使后人看懂弄通中医古籍,他从1948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仅
六年的时间就沿用中国针灸经络学说,以科学的·观点,结合临床实践,用俚句、
歌诀等形式,先后写出《针灸实验集》、《针灸三字经》、《针灸捷诀》、《针
灸歌诀》、《针灸临床疗效俚曲记》、《针灸疗病记之一》、《针灸疗病记之二》
等针灸专著7本, 10余万字。另外还著有《服务小记》、《针灸小常识》、《针
灸菁华》、《科学针灸疗效》、《针灸标语》、《针灸阐秘录》、《针灸单方》、
《瑶潭的灸术与针术》等。以上著作除少部分因故于1950年失遗外,其余著作均
为王于池手抄本,由其子王相枚收藏。他一生行医,在博山一带妇孺皆知。终因
积劳成疾,于1957年与世长辞。
附遗著中医案一例:
磁村庄一男,29岁,患羊痫风已16年,经多方求治,均不见效。1950年3月9
日,请王瑶潭给其治疗。治前,几天一犯病,犯病多在夜间,犯时大喊一声即不
省人事,头摇手颤,约半点钟方醒。经王瑶潭取百会、上星、印堂、两太阳、人
中、承浆、通里、神门、劳宫、合谷、巨阙、中脘、建里、天枢、气海、关元、
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统统捻泻,针了三次症状渐轻,以后连针20次而愈,
至1951年王瑶潭写此病案时,已年余未犯。
翟良(1587~1671) 字玉华,西河镇西河村人。明末清初名医,长于内科,
精于痘疹,造诣颇深。他自幼求知勤勉,善于思考,因学识渊博而闻名乡里。20
岁随父寄居武昌时,陈病复发,幸经名医治愈,从此立志从医。为习医术,他不
避寒暑,攻读诊断、用药医书,数年不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对“脉
学”和“痘诊”的研究尤为深湛。
翟良从南方返故里后,乡里亲朋有病试求医诊,久而名声渐大,方圆数百里
外,慕名就诊者络绎不绝。通过临床实践,他的诊察医疗技术日趋熟练。为了使
慕名而来的求医者及时就诊,他右手述方,左手诊脉,耳闻、目视、口阐并用,
加快诊治,减其候诊时间。他对来求医的人一视同仁,精心施治,并实行“富者
给方,贫者给药”的原则。由于他勤于钻研,医道日进,对病入膏肓危症,群医
束手无策,经他诊治起死回生者不计其数。有一患者,多方求医皆无效,来请翟
良诊视。翟良诊视后,在开药时仍按前所医方,只将其中一味药用量加倍。在场
医生以为翟良用药违理,相顾而笑。翟良便说:“请诸位等等看效果”。于是病
人按方服药,不久传来病情好转的消息,顿时满座皆惊。一位医生求教说:“病
人得病是由于气不下行,我们用攻下药都不见效,先生今通提其气,效果竞如此
之好,这是什么道理呀?”翟良解释说: “诸位没见过含水葫芦吗?装满水倒置
过来滴水不漏,为什么呢?只因为有一个孔气不通,所以水不下。我今上通其气,
则自下行,这不是很平常的道理吗?治病求因,只是各位没有观察罢了”。
翟良对高官厚禄从不羡慕。清顺治五年(1648年),皇帝下征书诏他到宫廷内
当御医,他婉言谢绝。
翟良不仅精于医,而且善于教,对继承和发展医学事业十分重视。对求教者
诲人不倦,说理通达。为启发教育从医者,他综合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及实践经
验,对历代医学理论学说辨明同异,去其谬误,取其精华,撰成《脉诀汇编说统》,
《经络汇编》、《药性对答》、《本草古方讲义》、《痘疹类编释意》、《医学
启蒙汇编》、《痘疹全书》等医书。这些著述刊印、传抄散见于民间,充实了我
国的医学宝库。尤其是《脉诀汇编说统》一书,阐明了切脉的重要性及辨诊法,
是很好的中医诊断学。他从医50余载,治病救人不计其数,并立言施教,深受广
大群众爱戴。他故世后,当地群众曾建柯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