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历史名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34&run=13

唐梦赉(1627~1698) 字济武,号岚亭,岭子镇南坡村人,其祖父、父亲皆
淄邑名儒。他自幼颖悟,童子时以父为师,13岁便能作古文,深为同乡前辈所器
重。清顺治六年(1649年),唐梦赉考中进士,年方23岁。官授国史院庶吉士,后
为秘书院检讨。因其做过史官,时人均称他为唐太史。他虽少年得志,激昂青云,
但为人清正,不阿权贵。在朝中,他屡屡进言直斥时弊,毫无避忌。清顺治九年
(1652年),竟因抗疏直言,触犯执政,获罪罢官,归来时年方30岁。
唐梦赉仕途上的潦倒失意,使他的世界观充满了矛盾。中年之后,常常一琴
一童浪迹江湖,游览名山,潜心学道。然而,尽管他身处林泉,萧然世外,却又
时时希图实现他的经世之才。所著《铜钞疏》、《禁粜说》、《备边策》皆凿凿
可行。唐梦赉卒于林壑,终生未能充展其才。
唐梦赉一生勤奋治学,孜孜不倦,其弟子大部为官。他对方志学的研究亦颇
有造诣,曾纂有《济南府志》五十四卷,《淄川县志》八卷。他编纂的这些地方
志至今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除此之外,其诗、文成就也甚高,当时的诗坛盟主
王渔洋称赞他: “诗近东坡,文类蒙庄”。雅雨山人编辑的《山左诗抄》,收
录唐梦赉的诗达73首之多。其大部诗文,为后人所诵读。
蒲松龄(1640~1715)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洪山镇蒲家庄人。他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以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闻名于世,博得“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县、府、道考试皆是第一名,取中秀才,闻名于乡里。
他虽才华横溢, 器识超远, 后来却屡试不第, 一直郁郁不得志。 清康熙九年
(1670年),蒲松龄年已3l岁,为生活所迫,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惠所聘,赴县
衙作幕宾, 经常代孙氏撰书札、 告示等官样文章,后辑为《鹤轩笔札》,并呈
《南游诗草》一卷,篇中有以《贵公子》为题的七律诗日:
斜阳归去醉模糊,酣坐金鞍踏绿芜。
落却金丸无觅处,玉鞭马上打苍奴。
夜半梧桐隐玉钩,朱门挽辔系骅骝。
两行红烛迎人入,一派笙声绕画楼。
罗绮争拥啸霜裘,醉舞春风不解愁。
一曲凉州公子醉,樽前十万锦缠头!
半醉归来兴正豪,枨枨马上拨金槽。
紫骝扶下浑无力,酣请佳人脱锦袍。
诗中无情地揭露所谓“达官显宦”的子孙奢侈享受和恣肆横虐的丑形。《诗
草》中类似这样的愤世诗甚多,皆系触景感慨之作。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
松龄屡设缙绅家及被同邑西铺村毕际有家聘为私塾先生。他舌耕笔耘,依靠微薄
收入养家糊口。因宾主相处尚好,又有良好的苦读环境,蒲松龄在此度过了30余
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里,同年成为岁贡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因
偶感风寒,几天后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龄虽一生塾师生涯,但对农业、医药诸方面亦非常关心。他撰写了许多
诗文对农业的丰歉表示关切,用很大精力研究农业生产,并著书立说。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写成农业科普著作《农桑经》,介绍农业生产和种桑养蚕知识。
他看到群众求医买药非常困难,在67岁时博采众说,编了一本汇集编方、验方的
《药祟书》,其特点是“不取长方,不寻贵药”,意在减少病家负担,充分体现
了他关心群众疾苦的高贵品德。尔后,又撰《伤寒药性赋》、《草木传》,宣教
医药知识。
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分8卷491篇,约40余万字。书中,蒲
松龄以犀利的笔芒,向黑暗社会和人间不平宣战。《聊斋志异》脱稿后,蒲松龄
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方刊刻行世。因文章脍炙人口,
故深得文人名士的赏识。与蒲松龄同时代的王渔洋 (名士祯,桓台县人,刑部尚
书)看了其《聊斋志异》手稿后,即加旁、眉批,并赋七绝一首,诗云: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松龄看后依韵答之: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30年代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这部书是“专集
之最有名者”。1961年,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的对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著名作家老舍题词是: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胡厥文的题词是:
落落宏才未得申,挥笔弄墨染风尘。
意弥性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驯。
绣口锦心有若无,生花彩笔假犹真。
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
《聊斋志异》刊行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近20个国
家选译本出版,广播中外,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因而时有“家中无聊斋,不是
读书人” 之说。目前,全国的《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达3000万册以上。以
《聊斋》 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多达160多出,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一定位置。
蒲松龄的一生因与下层社会接触颇多,加之在毕际有家博览群书,又结识了
许多社会文人,如:王渔洋、唐梦赉、张石年、赵执信、洪升等,使他的创作有
了丰富的生活源泉和渊博知识,因而蒲松龄一生著作等身。除其代表作《聊斋志
异》 外,还有文集13卷,计文400多篇;诗集6卷,计诗1000多首,词1卷,计词
100多阕;杂著5种(《日用俗字》、《农桑经》、《省身语录》、《怀刑语录》、
《历字文》;戏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
妇曲、慈悲曲、寒森衄、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
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总近200万言。这些作品,
表现了他多方面的创作才能。
刘德培(?~1863) 字雪田,后改为春田,淄城镇开河村人。
清咸丰十年(1860年),蒙族人多仁来淄川任知县,横征暴敛,浮收漕粮,民
众愤愤不平,骤起闹漕。此时,任塾师的刘德培,为群众拟抗漕呈文,张贴各村,
积极准备聚众至县衙与知县讲理。事泄之后,刘德培被捕入狱判死刑。民众不服,
联名保释,多仁怕事态扩大,急将刘德培解往济南。他途中脱逃,到好友家避难。
期间,他秘密串连乡间仁人志士,进行反清宣传活动,组织民众武装,伺机起义。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捻军至邻县活动,官府大惧,急令四乡举办团
练,欲借民间力量抵御捻军。刘德培趁此机会密秘组织20余人,成立“信和团”,
自任团长。觅丁勇、请练师,多方聚集团兵,信和团旋即成为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他们坚持扶贫,为民众办理诉讼案件,信誉日增。十月,刘德培领导淄川民众开
展了第二次抗漕斗争,1000余名民众揭竿而起,涌至县城,打死差粮官。知县多
仁恐惧,令闭四门,后由差官出面调停,方取消浮收漕粮之规定,并逼多仁按照
民意在城皇庙大门左边立碑作志,派民众代表官府积漕粮,民众获胜方退。
清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刘德培率信和团自县南谋移淄城,团局设于西关。
适逢一件民众索赔事件发生,刘德培支持民众连日围困当铺,并派信和团成员出
面与县令谈判, 当铺被迫出银800两,按三折赔款。索赔事件取胜,民众对信和
团更加信任,于是,要求入团者数千人之多,外籍人亦相继加入,信和团日益壮
大。为达其入城安居控制淄城之目的,七月十三日,刘德培不顾官绅的反对,将
团局移驻城内,控制了县团总局的武器火药,并派员守卫四门。此后,刘德培及
时粉碎官绅者暗算,处决诬告他的陈氏父子及阴谋破城的县令李凤韶、讯官李鸿
图。团众公推刘德培为“督招讨大元帅”,后改称“大汉德主”。他制定的行动
纲领是:灭清平满,重兴汉室。废除清帝年号纪年,改用干支,主张官兵剪辫以
示与清政府誓不两立。刘德培举旗反清之举,使清廷官绅惊慌失措。
九月,山东巡抚谭廷襄见清兵围剿义军失利,便派遣青州满营步骑4000余名,
将淄城四面包围。刘德培所率起义军虽陷入重围,但斗志旺盛,顽强作战。他们
设点筑城,联络兵力,竭力抗击,致使清军云梯无效,偷袭不成,壕涧徒挖,炮
雷无能。一次夜袭清营时,击毙青州悍将,并缴械一宗。清军屡战屡败,城不能
克。至同治二年(1863年)春,清廷连续削职更换主帅,并派亲王僧格林沁统帅大
军入淄邑,随即抓侠掠粮,高筑炮台,挖壕掘堑,亲自督兵炮击城内。一连两个
月,清兵对义军亦无可奈何,攻城三次均告失败。城内起义军民风趣地编了一首
歌谣: “僧小子瞎胡闹,隔着城墙放开花炮,打不着人吓一跳!”
僧格林沁为尽快剿灭义军, 乞求各路官兵20000余增援,一齐向城内开炮,
城内房屋成片倒塌,人、畜死伤不计其数。僧格林沁一面督兵攻城,一面施计动
摇起义军心。一次,他密派奸细潜入城内,与豪绅孙树堂密谋偷开城北门引兵入
城,被刘德培察觉,立即将孙树堂及其家属斩于城内,隐患消除,军心稳定。
六月下旬,城内军民被困日久,粮食火药殆尽,传染病漫延,起义军难以据
城抗敌。刘德培与义军首领商定,为保存力量,弃城突围。六月二十二日,刘德
培率义军从东门冲杀出去,向东南山区转移。清军紧追不舍,起义军边战边撤,
人马只有200余, 至蓼坞大白山下时,被清军围困。刘德培见势危急,指挥义军
官兵展开肉搏战,掷石舞剑,血刃清兵。因寡不敌众,刘德培为不被生俘,拔剑
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