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603&run=13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
淄川区地甲病防治工作始于1964年。 通过对峨庄、口头、太河3个重病区公
社进行地甲病调查, 查出患者10084人。1973年又进行了地甲病普查,查出患者
9984人,患病率为16.36%。除推广食盐加碘的防治措施外,并对重症病人兼用
药物治疗。 1977年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考核,共抽查8个重点大队,地甲病的患病
率由1964年的25.46%T降封12.3%。
1978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地甲病普查,共查380242人,普查率为89.86%,
查出地甲病患者11821人,平均患病率为3.1%。根据患病率在3%以上即为病区
的标准, 全区有15个公社划为病区公社,332个大队划为病区大队,病区人口占
农业人口的69.9%。
1979年,区卫生防疫站在全面推广食盐加碘的防治基础上,兼用海藻丸、碘
化钾片、消瘿注射液等综合防治措施,加强了地甲病的防治。经过对淄城公社的
城张、 洪山公社蒲家、黄家铺公社的店子、龙泉公社的尚庄4个重点大队防治效
果的考核,病人的治愈率达80%。
1980年,采用碘化钾治疗地甲病9079人(疗程3个月) ,取得显著疗效,治愈
5679人, 治愈率在62%以上。是年底,全区已治愈地甲病18844人,治愈率为84
.7l%。
1981年始, 对地甲病防治工作实行三年一普查、一年一复查。是年3月,对
峨庄、口头、太河3个重病区公社进行第二次普查,共查63484人,普查率为93.
4%,共查出患者2904人,患病率为4.57%。是年10月,又对全区15个病区公社
的防治效果进行考核监测,患病率明显下降,峨庄、口头、太河分别降到8.9%、
4%、 2.27%,黑旺、杨寨、黄家铺、峪林都降到1%以下,查王、淄城、西河
下降到2%以下, 田庄、二里.昆仑、龙泉降到3%以下,洪山为4%以上。全区
尚有地甲病患者4769人,除峨庄、洪山外,其他公社的地甲病均达到控制流行和
基本消灭的要求。
1983年,对峨庄、洪山两个病区公社的地甲病人服用碘油胶丸,进一步加强
防治后, 经对部分重点大队复查考核,两社地甲病的患病率分别下降到1.54%
和0.9%。
二、疟疾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疟疾在淄川呈散在发生,1957年发病7例,1958N1961年逐
年上升,1962~-1969年发病时高时低,1970~1973年呈流行趋势,此后又逐年下
降。 1983年, 全区共发生疟疾24例,其发病率由1973年的249.45/lO万下降到
1983年的3.85/lO万。
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对现症病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并发动群众采取各
种措施进行灭蚊,以减少疟疾的传播。1963年开始,每年春季对上年发生的疟疾
病人进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三日疗法,服伯氨奎林、乙胺嘧啶),并对其密切接
触者进行预防服药。1972年,全区疟疾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和预防服药人数达1333
人,占应服药人数的97.1%。
1974年,疟疾列入全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卫生防疫站设有专管防疟
工作人员,各公社卫生院(分院)社会卫生组都固定了防疟医生,对疟疾病人实行
“三专”(专人登记,专人送药治疗,专人对病家灭蚊) 。是年3月,召开了全区
疟疾防治工作会议, 5月举办防疟人员学习班,并在疟疾发病较多的商家公社进
行了试点,组织全区防疟人员对重点大队进行了药物灭蚊,对休止期疟疾病人的
抗复发治疗做到了送药上门,看服到肚,全程足量的服药。是年,全区疟疾发病
人数由1973年的1393人下降到465人。
1978年,区卫生防疫站设地方病组,将疟疾列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进一步对疟疾病人加强了防治措施,对全区疟疾病人的休止期治疗做到了“两不”
(不给病人捎药,不给病人留药) 、“五到”(人到、药到、水到、表到、看服到
肚),并将部分疟疾现症病人收容入院治疗。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服药3天,
对病家及其周围邻居进行敌敌畏喷洒灭蚊8天。 在太河、冶头、黑旺等12个公社
的疟疾重点大队,统一组织进行了冬季灭蚊。1979年的疟疾病人数比1978年下降
了16.96%。 1980年3月,对全区应进行疟疾病人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的逐个进行
了核实登记。 1982年, 对从高疟区来的疟疾病人全部进行了控制和预防服药。
1983年,全区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获得有效的控制。1985年,区境内基本消灭
了疟疾病。
三、布氏茵病
区境内主要致病菌型是羊型致病菌,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区卫生防疫站配
合畜牧兽医部门,于1973年开始对人畜进行布氏菌病的调查,调查肉类、乳品、
畜产品加工制作的从业职工和农村放牧人员共11213人,羊11058只,确诊布氏病
71人。对病人采取收容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开展了羊只免疫工作,
免疫率达50%。
1981年, 全区尚有布病患者9人,经治疗其症状都有所好转。是年对布病又
进行了重点人群调查,对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和皮毛收购、加工的职工都做了布素
皮试,对阳性反映者进行了采血化验,未见异常。1983年至1985年,区卫生防疫
站的布病防治人员对未治愈的9名布病患者, 继续走访送药治疗、观察,其病情
都处于稳定状态,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至此,布病在区境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四、流行性出血热
太河公社南马鹿村于1983年12月4日发现区内首例出血热病人, 立即引起了
区、社和各级卫生医疗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防治。1984年全区
发病78人,1985年发病68人,皆分别住淄博市传染病医院、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
隔离治疗。1985年,配合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区集中进行两次灭鼠活动,同时对
罗村、商家、黑旺等乡、镇的11个发病村4589户用敌鼠钠盐进行重点灭鼠,控制
了疫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