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课程与教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552&run=13

一、课程设置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初中课程设国语、算术、英文、历史、地理、物理、
化学、党义、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等科。
建国初期,课程设置不完全一致,1953年开始采用全国统一教材。中学数学
分为算术、代数、三角、几何4科。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3
科。地理课分为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中国地理
5科。政治课包括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共同纲领》。
1956年, 语文分为汉语、文学2科,历史改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世界近
代史3科, 政治课改《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添设了工农业基
础知识。
1958年,初高中均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
外语、体育。初中仍设音乐、图画。生产劳动列入正式课程,初中和高中一年级
每周两节。汉语、文学合并为一科,三角、几何、代数合并为数学。政治课改为
“社会主义”,历史、地理不再分科。
1969年,添设了农业基础知识、农业会计常识课,物理、化学合并,改为工
业基础知识,取消了地理、历史课。
1981年,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
理卫生、体育。初中加设音乐、美术。高中一年级的数学改为三角、几何 (包括
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代数3科。初中政治课设青少年道德修养、社
会发展史和法律常识,高中政治课设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采用
国家统编教材。
二、教学
建国初期,中等学校在改革旧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学方法进
行了初步改革,提倡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法,开始注意利用教
具和直观教学。
1952年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
按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5个教学环节进行,注
意掌握直观性,系统性、自觉积极性、量力性、巩固性5大教学原则。
1957~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学校大搞勤工俭学,强调劳动教育,各科教学都重视实践,出现了忽视
知识教育的倾向。1961年始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加强了“双基”
教学,注意精讲多练。1964~1965年,贯彻“少而精”,提倡“启发式”教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工作陷入混乱,教学方法公式化。1971年后,各
校都大搞勤工俭学,办工厂、农场,强调教学同生产劳动结合,忽视课堂教学,
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1977年,国家恢复了文化考试制度,各校加强了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启发式
教学方法,提倡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注意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及其知识水平。1982年,区教育局制订了《教学常规》,作为各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准则。
1978年先后在淄博四中、淄博廿六中应用电化教学,逐渐普及到全区各校。
从白昼幻灯反射投影仪,逐步发展为包括幻灯、唱片、录音、录象、广播、电视、
电影等电化教学系统。多数学校都能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幻灯片及录音磁带,配合
教学。西关中学制做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实验及实验
习题四部分的幻灯片。
1985年, 全区电化教学设备有16毫米电影机2台、8.75毫米电影机7台、录
象机4台、录象带120盘、录音机147台、电唱机180台、投影器146台、幻灯片1万
张,电视机82台、照像机36台、电化教学室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