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古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519&run=13

一、杨寨塔
区内现存的唯一古塔建筑,位于杨寨小学院内。古塔原为佛寺宝塔寺 (又名
宝塔文教寺、龙山寺) 内的主体建筑,《淄川县志》载: “龙山寺,故址在县
治北,有塔七级”。
宝塔寺历史悠久,当地有“先有塔后有寺”之说,《淄川县志》又载:“朗
公道行碑,僧福真撰,智澄正书并篆额,大德六年三月。在县北二十里杨家寨宝
塔寺内。”可见此塔始建年代应在元初或元以前。
古塔面对寺院山门,在大殴之前,为全寺中心,系宋、辽、金时期佛寺建筑
配置,仿阁楼式,8面7级,通高约18米,塔身为纯砖结构,内为空心,有梯可直
通顶层。造型古朴雄浑,落落大方。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加上人为的损毁,
到解放时,已是刹顶崩塌,檐宇残脱,门窗破败。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采取了
保护措施,1955年拨出专款修复,使千年古塔成为一地的风光标志。
二、禹王庙
位于二里乡苏王村西南约800米处禹王山山顶, 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年间重
修。清宣统县志载有“重修禹王庙记”。
现庙宇建筑基本完好, 院墙多处残破。山门南向,长宽各为4米,呈方形,
歇山顶, 砖石建筑。禹王殿高6米,宽9米,面阔3间,前出廊,硬山顶,砖石结
构,门与前檐下装饰板为木质,前廊两石柱,红石直窗棂,红石发券屋顶。大殿
前后各存一棵柏树,石碑等早已不存。僧房5间惟剩残墙,大殿两侧原各有卷棚,
现也不存。
三、青云寺
位于岭子镇槲林村西北约里许之深山幽谷中,佛教寺院,为淄川名刹。其地
四山环合,古树偃蹇,景色秀丽,系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青云寺又曾以其十景
(九纹呈彩、四盘据胜、月山晚照、途井涵春、龙台荐蔼、龟林毓秀、辆谷响应、
屏壁舒卷、鸽崖绕回、鹰峰峻噌)闻名遐迩。
青云寺旧名上泉庵,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原为一宏大
庙宇建筑群,张中发、蒲松龄等名士撰写之石碑达70余方,至今有400余年历史。
县志载:“(僧)园明,于西南山中创建青云寺者也。寺初名上泉庵。正统中,僧
人净明结茅于此,舍身以为浮屠,开山为田,自耕而食,有徒日道通,再传日德
山,皆苦身修行,垦田渐广,三传至园明,于正德六年出家,不数年遂成大刹。
又于中建精舍数间,招名流读书其内,百余年来,文人墨士碑版题咏之盛,一时
称最,至今述邑中名胜,以青云寺为称首焉。”
青云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庙宇被拆,碑林被砸,今只残存
天王殿、祖师殿与古柏两株。
四、淄川县城城墙残段
淄川城垣创始已不可考。原为土城,明崇祯九年(1636年)始建石城,高官尺
3丈2尺, 周围8里,外壕深l丈5尺,四门均有门楼,城上有空心楼、炮眼等,清
代又几经重修,气势雄伟,建筑坚固。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
展, 城区不断扩大,城门和城墙已不复存在,只剩西门以南约250余米一段残破
石城墙,高约7米,宽约6米,现为汽车制造二厂西墙。
五、莲花庵
位于罗村镇罗村小学院,系明天启、崇祯年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扩建。院
墙尚完好,宽45米,长60米。庙内文昌阁、韦驮阁已不存,现观音阁、碧霞元君
行宫、灵官庙、炉神姑庙均存。其中观音阁与碧霞元君行宫均为两层楼阁式,面
阔3问,重梁起架木结构,硬山顶。观音阁宽5.5米,长11.3米,高12.40米,
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碧霞元君行宫原建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清乾隆三十五
年重修,宽5.8米,长11.6米,高9米,碑碣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