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古墓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517&run=13

一、西周墓葬
位于太河乡南阳村西100米之高地处,1982年11月掘土时发现。墓为东西向,
墓室为土坑竖穴式。墓内有人骨一具,出土时基本完好。随葬器有铜鼎1件(残),
陶鬲1件, 陶豆4件,陶罐2件。铜鼎为直耳,深腹寰底,兽蹄足,腹上部饰窃曲
纹,下部饰云雷纹。陶鬲为夹沙灰陶,饰粗绳纹,口沿外折,袋形实足较高。各
器物均具有西周中期同类器物的典型特征。
二、苏相墓
位于二里乡南苏村村西100米处。现封土高约5米(以南侧为准),占地约1000
余平方米。墓南100米处原有一桥(即现济青公路石桥处) ,名为苏相桥,为古般
阳二十四景之一。
苏秦,字季平,战国时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著名的战略家,主张合
纵,联合齐、楚、燕、韩、赵、魏6国攻秦,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15年,并相6国,
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5国大举攻齐,苏秦在齐被车裂而死。
县志载:苏相墓,县西10里,墓南有桥,墓东有村,咸以苏相名墓,临崖有
泉出其下,旧传为苏相耳,不言秦也,后人遂疑为秦墓,然无确据。按《山东通
志》,青州府城东北苏埠社亦有苏秦墓,未知孰是? ’
据传,此墓历来未曾挖掘过。1981年,文物普查人员在墓南侧发现1972年前
后当地农民为育地瓜苗而挖的一个洞,洞在封土下5米处,洞高约2米,宽0.6~
0.7米, 纵深5米左右,洞的尽头处是封土中心位置。洞内土层中发现许多灰陶
器片和草木灰。封土内有红、黄、灰、白等层次分明的土层。但封土以下情况,
尚待进一步挖掘。
三、庞涓墓
位于查王乡将军头村东。县志载。庞涓墓,县西南里许。相传孙膑减灶增兵
破魏兵,涓自杀。韩、赵以涓常暴于彼,与齐兵分其尸,齐得其首,葬此。今墓
西之村仍名目将军头。明嘉靖淄川知县李性碑其墓日: “魏将军庞涓墓”。
庞涓墓封土原高约8米,直径约25米。20世纪60年代初被挖掘。据目击者言,
墓四壁为长石砌成青砖发券,墓室宽2米,长4米,青石墓门,门外有一香炉,室
内有一头骨,封土被推平。
四、傅竖眼墓
位于二里乡石门村东,张博路西侧,原有封土高约8米,现已不存。
长期来,以墓大冢高闻名淄境,但不知墓葬何人。明嘉靖《淄川县志》载,
“石门东有大冢,世远失其姓名,人咸称其灵异,有好事者祷之,至夜,果出器
物,诸人惊骇。”1970年,石门村民挖墓造田,墓中出土许多长石条和傅竖眼墓
志铭。
傅竖眼(461—527),北魏名将,祖籍清河,其祖父融迁居于般阳。傅竖眼在
为北魏争夺川陕鄂一带领土的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曾任益、梁、歧州刺史,
都督梁、西益、巴州诸军事,加持节、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安西将军等。《北
史》、《通志》、《魏书》、《县志》中均为其立传。《北史》赞其“文武器千,
知名于时,竖眼加以抚边导俗,风化尤美,方之二子,固己优乎,抑又魏世良牧。”
五、蒲鲁浑墓
蒲鲁浑曾任元代般阳路总管,县志、《山东通志》载其墓在招村,即今黄家
铺乡店子村西北,苗圃办公室以西(略偏南)60米处的苗圃地中。现封土已被推平,
碑刻已毁,墓尚未挖掘。
六、和庄古墓
1982年龙泉镇和庄村民在村东整地时发现。墓为长方形,用石块散砌而成,
砖砌拱券顶,其形制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北魏,东魏、北齐墓基本相同。墓中出土
青釉莲花瓷尊1件,青釉瓷碗3件,由区文化局收藏。
青釉莲花瓷尊口径13厘米,底径16厘米,高59厘米,胎厚1.4厘米,平唇、
喇叭口、长颈、椭圆腹、圈足较高。全器满施青釉,薄而均匀。釉色青中泛黄,
光亮晶润。胎骨坚致。腹上部堆塑一周覆莲瓣纹,中部饰两周忍冬花图案,下部
饰一组双层仰莲瓣纹。圈足外堆塑一周覆莲瓣。此尊形体高大,釉色莹润,造型
优美,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根据造型、纹饰和胎釉分析,应是北齐时期北方青
瓷窑所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984年12期《文物》月刊发表了介绍该尊的文
章和照片,是年,此尊被市选送参加省建国35周年文物展览。
七、王坟
位于昆仑镇奎四村北约1公里处, 古冢拔地而起。封土四周很陡,难以登上
冢顶,约有12米高,直径20米,颇引入注目,当地群众称之为“王坟”。墓主及
年代均不详,且不知曾有无挖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