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古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516&run=13

一、寨里古瓷窑址
1957年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主要分布在寨里与大张村之间的高地上,耕土
层下有大面积瓷片堆积,厚约40~lOO厘米。现为全国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
窑址长宽均为450米左右, 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7,3年曾发现窑炉遗迹,有
大量瓷片暴露在断崖表面,出土器物为青褐釉,器类简单,多为生活用具。碗的
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深腹,直口,外腹下部无釉,有些碗壁上饰莲瓣划纹,粗
壮质朴。罐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无釉。高足盘呈豆形,下部无釉。
寨里窑青瓷,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无黑斑现象。釉色深浅
不一,釉面厚薄不匀,还原气氛控制较差。用三角支顶托烧,具有早期烧瓷工艺
的特点。
窑址中还发现不少黄釉陶片,为北朝铅釉陶器产地提供了一个可靠佐证。主
要是深浅不同的黄色铅釉,釉中氧化铝含量很高,达55.42%。
从器物造型、釉色及烧造工艺等特点综合分析,该窑址烧造年代上限可到北
齐,下限可延续到隋唐。
1984年6月,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窑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设了保护标志。
二、磁村古瓷窑址
1.南、 北窑洼区:位于村东0.5公里,遗址中部自东而西有昆仑至王村的
公路通过。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1976年,在
其北部曾挖掘出窑炉12座和大量瓷片标本,按器型及釉色特点可分为早、中、晚
三期。
早期以黑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酱色釉和茶叶末釉等,釉色较为纯正,器型
主要有碗、盆、瓶等。碗灰胎,黑釉,足部无釉。盆灰胎,内施黑釉,外青釉,
足部无釉。瓶红胎黑釉,正底处无釉。
中期以自釉为主,有少量青釉。施护胎釉,白度不高。胎以红胎为主,灰胎
次之,白胎很少。装饰技法以白釉加绿点彩的作法较普遍,多施在碗的内壁:近
沿处。器类简单,以碗为多,其次为钵、罐、瓶等。碗斜腹较浅,壁形足,灰胎,
白釉,腹外仅口沿部有釉。钵腹微鼓,敛口沿外有凸棱,平底。罐灰胎,自釉,
呈青灰色,下腹部及足部无釉。
晚期以白釉为主,黑釉少见,一般均为白胎。装饰技法出现划花和剔花。主
要器型有碗、罐、碟、瓶等。碗白胎,白釉,外腹下部无釉。碟白胎,白釉,底
无釉。
2.华严寺区;华严寺位于村南约200米,窑址分布在寺院内及其周围,与苹
果园区隔河相望。 窑址南北长约200米,宽约80米,面积1.6万平方米。区内地
面或断崖上散布着许多瓷片,以白釉为主,黑釉次之,酱釉、黄釉数量很少。自
釉自度很高,釉面光洁。
胎骨白而薄匀,制作规整。装饰技法丰富多彩,主要有划花、剔花、篾纹、
自地黑花、 加彩、 黑自釉粉杠、绞胎等。主要器型有碗、罐,盆、杯、盘等。
1976年, 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华严寺南曾挖出煤烧窑2座,料池1个,作坊遗址l
处。
3.苹果园区:位于华严寺南部。窑址东西长约250米,宽约80米,面积约2万
平方米。区内散布着许多瓷片,黑釉较多,青釉、酱釉次之,釉色不够纯正。胎
骨厚重,有缸红胎,白胎、灰胎等。器类简单,主要有碗、盆、罐、盘等。数量
以碗为多,曲腹,平足灰胎,外腹半釉。盆曲腹,平足,白胎。
磁村窑址烧造历史较长,根据出土遗物的造型、釉色及工艺特点分析,苹果
园区的烧造年代约为唐代中期,南、北窑洼区为唐代晚期至北宋,华严寺区为金
代。
1984年6月, 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窑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起了保护标
志。
三、郝家古瓷窑址
位于岭子镇郝家村东,东西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1981年、1982年,区文物普查队、市博物馆先后两次做了考查,在其中部约三米
深的水渠底部发现3个瓷窑炉残迹,平面呈圆形,仅存底部,残高20"-'30厘米,
炉底直径约1米。 窑址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的瓷片和窑具,瓷片以自釉为主,黑釉
次之。主要器形有碗、罐,灯,皆施白釉。
从该窑址采集的瓷器标本,造型、釉色均与磁村窑址第四期遗物类似,烧造
年代主要是北宋时期。
1984年6月,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安设了保护标志。
四、西坡地古瓷窑址
位于西河镇西坡地村村东, 南北长约500米,宽约1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
米。遗址区内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白釉瓷片、黑釉瓷片及白地黑花瓷片等,堆积
最厚的地方达4米之多。 采集到的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与磁村窑址华严寺区出
土的同类遗物,造型、釉色基本一致,应属同一时期,盆,钵、瓶等具有元代器
物风格。因此可以推断,西坡地窑址至迟在金代已开始烧造瓷器,一直延续到元
代。
1984年6月, 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窑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了保护标
志。
五、罗村古城遗址
罗村古城名反踪城。 旧县志记载,相传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失马,寻踪至
此复得,以此得名反踪城。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 ,辽东新沓民渡海来归,于
此置新沓县。
古城遗址在罗村镇罗村西南,有城墙遗存。当地群众称遗址为:城顶、东城
子岭、西城子岭。西城子岭城墙遗址毁于1964年整地改土中,遗址区内曾发现建
筑基础和铁器。东城子岭尚残存城墙一段,长5米,高2.5米。
六、古莱芜城遗址
位于淄城东南口头乡城子村。县志载:齐灵公(公元前567年) 灭莱子国,其
国民逃难至此,建城为邑。当时淄河岸边虽山青水秀,但树密草萋,一片荒芜,
故名莱芜。
莱芜古城,现已全毁,其遗迹尚可辨。遗址区内土层中尚有陶片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