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民间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506&run=13

一、乐器班
清末民初,全县有48家揽头(即专门揽办婚、丧、庆、喜公事的民间吹鼓手),
经常到各地演奏。其中金马店村的刘道德,祖孙四代皆会吹打乐器,能熟练演奏
40多首乐曲,配唱50多出戏,他组织过20多人的吹鼓乐班,声誉甚高,曾应聘赴
桓台县参加过100多人的吹鼓乐队。 建国后,多次参加过县、市文艺会演。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时,杨寨公社成立了50多人的文工团,刘道德被聘为该团导演和
音乐指挥,为自编剧《七仙女逛公社》编配了前奏和舞蹈部分的乐曲,受到了区
政府的表彰奖励。
二、商家大鼓
商家乡位于淄城西7公里处。商家大鼓,据传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是
偏僻的山村逢年过节以砸大鼓取乐演变而成,另一说是山村里深夜常有野兽进村
伤害人畜家禽,人们就抬着寺庙内的大鼓,敲打着满村转,借以驱赶野兽。但寺
庙中的大鼓腔高体重,便有人创造性的将鼓腔矮化,使鼓体由立高型变为扁平型,
重量减去大半,声响宏大不变,可任人悬挂胸前,边走边敲,甚是方便。鼓体扁
平为“合柿” 状,鼓腔高30厘米左右,鼓面直径通常为85~100厘米。鼓帮上箍
有一道铁箍子,鼓体多油漆成黑色或朱红色,鼓面用整体的牛皮墁成,鼓体内部
装有螺旋式弹簧丝,敲打起来声音宏亮浑厚。鼓帮上装备有铜或铁的环子,用来
拴缚背带。
商家大鼓的演奏,要求演奏者会诵谱,即群众通常说的锣鼓经。鼓谱原来较
多,只因鼓体庞大,个人背负自打,节奏较慢,节奏较快的鼓谱逐渐被淘汰。流
传到现在常用的鼓谱仅有丈八、扁鼓、长淌花等曲牌。
商家大鼓乐队是一个组合形式。1面大鼓需有2面大锣、1个大钹、1个中钹伴
奏。大鼓增加,伴奏乐器相应增加。由五、六面大鼓组成的乐队,伴奏乐器最少
需要4锣4钹,大鼓乐队为双纵队队形。大鼓成对居中,排头设4锣4钹,其余锣钹
分别插入队列。较大型的大鼓乐队,设一个领鼓,即“鼓头”。“鼓头”多由技
艺高超、经验丰富的老鼓手担任,指挥乐队的全部演奏过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淄川人民庆祝胜利,商家地区组织了40多面大鼓的大
型鼓乐队,进城演奏,惊天动地,激动人心,走街串巷,震得楼房檐厦土落尘扬。
三、磁村花鼓
磁村花鼓俗称打花鼓,原是旧社会穷人用于乞讨谋生的一种器具。据传,清
同治年间, 磁村在村南修鸳鸯桥,庆祝落成时,在本村客店住有章丘4名串乡乞
食的民间艺人,也前去祝贺,并表演了花鼓,从此这一民间艺术传入该地。又有
一说,唐代,磁村盛产陶瓷,集市贸易繁荣,又系交通要道,沿路乞讨者不绝,
花鼓也随之传入,并成为群众闹元宵的传统节日。
磁村花鼓鼓体成圆筒状,形似腰鼓,又大于腰鼓。体高约40厘米,鼓面如堂
鼓又小于堂鼓,直径约20厘米。其打击用具是别具一格的2条1米多长的软绳,绳
一端打有大如小枣的葡萄结,其伴奏乐器为小锣。
磁村花鼓的演奏,原为集体鼓舞,表演者l男4女,即l鼓4锣,后演变成8男8
女,即8鼓8锣。现在多为2男2女,即2鼓2锣。演奏时,鼓斜背身后,鼓面朝上下,
用绳端的葡萄结敲击,边打边舞,随舞而唱。舞姿有左右旋转、腾空跳跃,翻跟
头、蹲打、立打等。其唱词过去多以诙谐的唱段开始,后以12个月编出12个唱段,
唱出12件事物,一般每个唱段为4句,如;“这面花鼓圆又圆,两头都是皮儿墁,
一嘎拉都是小钉子擦,一根皮条两个环”。又如: “好命薄来好命薄,一辈子
没摊个好老婆,人家老婆把针线引,俺的老婆敲小锣”。建国后,唱词随着人们
的心愿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土地改革中农民分得了土地,又获得丰收,反映这一
内容的唱段是:“昔日打花鼓是要饭,今日打花鼓庆丰年,鼓儿越打心越甜,党
的恩情唱不完。刀磁村花鼓有舞有唱,活泼欢快,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娱形
式。
建国后,区、市文化部门曾对磁村花鼓这一民间艺术进行过挖掘整理,使其
推陈出新。花鼓表演的舞姿舞步、唱词唱段以及打击方法等都有新的发展。1964
年11月参加省民间文艺会演,受到表彰。
四、其他
狮子舞俗称玩狮宝。据说最初由苏州传入龙口镇,后逐渐传播到沣水、萌水、
王村等地。
龙灯 在淄川已有200余年历史,每年的春节、春龙节(即二月二晚上)演出。
高跷是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在区境内流传广泛,是春节杂耍中的传统节目。
芯子相传200多年前菜园、寨里等地就开始扮芯子。芯子有抬芯、扛芯之分。
拾芯多人一抬,扛芯一人一扛。不论哪一种,两边均有护手,由七、八岁儿童登
上芯顶扮演戏曲人物等。
此外,淄川地区流传有早船、跑驴、蟹灯、车灯、百鸟朝凤灯、蝴蝶舞等民
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