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人口构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44&run=13

一、 性别构成 淄川人口,历来是男性多于女性。从历史上看,主要是区内多
矿产业,外来从业者以男性居多。有的年份性比例高达100:119(女为100,下同)。
民国21年(1932年)至民国23年(1934年),县内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3万人。
全区各乡镇之间,在人口性比例上也很不平衡。1982年岭子镇男性占全镇总
人口的57.7%,而西河镇男性则只占总人口的45.54%。

二、年龄构成 建国前,人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官僚、地主、资本家的压迫
剥削,生活长期处于贫穷之境,因而人的寿命短促,人均寿命不足30岁。
建国后,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卫生、医疗事业迅速发展,
人均寿命相应逐年提高。1981年全区人均寿命已达61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59
.87岁,女性平均62.34岁。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全区人口中1~14岁者181040人,占总人口数的29
.48%,15~49岁者336772人,占总人口数的54.84%;50~64岁者65870人,占
总人口数的lO.73%;65岁以上的老人30399人,占总人口的4.95%。
按照目前国际上通常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1982年区内人口年龄构
成属于成年型。

三、文化素质 建国前,战乱不息,经济贫穷,教育事业发展极为缓慢,学龄
儿童入学率仅在10%左右,且时常处于半失学状态,造成县内民众文化素质低下,
文盲、半文盲众多。
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普及了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1985年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106419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区内人口文化素
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 在业人口 自古区境内居民多从事农业,少数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自1899
年,德帝国主义入侵淄川,开始掠夺区内煤炭以后,从事煤炭开采的劳动者逐年
增多,但在人口中所占比数仍很微小。
建国后,随着工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行业、职业人口也相应的发生了
显著变化。1982年全区在业人口为303257人,占总人口的49.38%。其中,男性
为185719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61.24%;女性为117538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
38.76%。
各行各业中,从事农、林、牧、渔业者为176898人,占在业总人口的58.33
%; 从事矿业及木材采运业的为48323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13.39%;从事电
力、煤炭、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者403人,占在业人口的O.0013%; 从事制造业
者47601人, 占在业人口的o.1569%;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者2304人,占
在业人口的O.0075%,从事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者7300人,占在业
人口的O.024%,从事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者836人,占在业人
口的O.0027%,从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者2133人,占在业人口的0.007
%;从事教育、文化艺术事业者6509人,占在业人口的0.021%;从事科学研究
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者256人,占在业人口的0.0008%,从事金融、保险业者572
人, 占在业人口的0.0018%;国家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共有3263人,占在业人
口的0.01%;其他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