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饮食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249&run=13

淄川的饮食业,大都分布在县城、西关、洪山、昆仑。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
是以包办酒席为主的酒菜馆和随意便酌的饭店,服务对象多是县府官人,商家富
户,一种是以经营面食为主的饭铺摊点,多设在街头要道,招徕过往行人,客商
小贩。
酒菜馆所聘师傅济南人为多,号称济南帮,在各店招牌上写有济南字样,店内
设掌柜(经理)、先生(会计)、灶上掌勺师傅、面板师傅、墩上师傅、跑堂、看座
及小伙计。制作菜肴是山东正宗传统菜。如:锅烧肘子、红烧肘子,糖醋鲤鱼、
九转大肠和制作细致的白扒鱼翅、蝴蝶海参等。民国初期,较有名气的酒菜馆为
万福楼和东升楼。
1937年以后,县城和西关酒菜馆,饭店发展到10余家,经营方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店堂包办酒席,跑堂须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处处小心谨慎,精心侍奉。按
常礼摆好筵席场面,请客入席,酒菜齐上,时时送水倒茶,随叫随到,席间数次
打毛巾把,擦手净面。酒饭罢了将酒席面打扫干净,倒水漱口,应酬送客一点不
能马虎,二是做好菜肴给用户送去,叫“外送”。外送菜须按时送到,所需用具,
餐具全部带去,用完后清理搬回;三是给大户人家或县府机关包多桌筵席,把原
料或半成品原料在店内顺好带去,到用户处加热烹制,叫外上,也称煨菜。
饭店一般设有门头,桌、凳、设备较简,门前虽挂有包办酒席、随意便酌字样,
然多是家常便饭,兼有汤、炸、炒菜,备有散酒。散座酒菜,一元钱四个,或汤
或炸或炒,多是鸡、肉、蔬菜,与酒菜馆相比,饭店本小利薄,皆为谋生计而开
设。
旧时,从事饮食业的职工被划为下九流,人称抠碗底的,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职工工资菲薄。学徒只供伙食,出徒后,月工资4~6元不等,聘用师傅除供伙食
外, 工资8~10元,最多12元。额外收入是店堂小费,在筵席间侍奉周到,由顾
主赏赐。小费收入一月一清帐,按人分数,分为四等,一等四股,二等三股,三
等二股,四等一股,其收入甚微。
饭铺摊点皆为小本经营,多为夫妻经营,经营品种花样繁多。面食有:高桩
馍馍,翻边锅饼、荤素蒸包、煎包、水饺、肉酥烧饼、各种火烧;菜肴有:肴肉、
烧鸡、熟牛羊肉、卫生煮锅、炸菜炒菜;时令小吃有:馄饨、凉粉、饴铬、米粉、
棕子、米糕、果子、麻花、米粥、稀饭等应有尽有。经营方式有沿街扎棚就地买
卖的饭铺,有在家加工到街头要道摆摊或沿街叫卖的,更有西关、慕王、公义三
村的水食买卖,以集谋生,靠集吃饭,在西关大集有固定地点,扎棚支灶,逢集
经营。
1953年,淄川有饮食店铺389户,从业人员726人,资金6.5万元,同年在县
工商联的领导下各行业成立了同行公会或行业小组,饮食业小组随即成立。淄城
地区组织起12个饮食小组,每组10户,其任务是负责做好淄城地区的饮食供应。
1955年10月,对全县饮食业网点进行了统一调整和对小商小贩的安排改造。是年
底在淄城地区进行试点, 组织合作店5处,即一、二、三、四、五食堂,从业人
员44人,分布在西关、城里、东关、三里沟,主要经营包办酒席和普通饭菜;组
织合作小组5个, 从业人员30人,主要在集市上供应赶集的流动人口。在取得试
点经验以后,1956年全面铺开,把240户饮食业人员351人调整组织为27个合作店,
从业人员217人,资金3.57/元,实行共负盈亏的经营形式。合作店分布情况是:
洪山3处、昆仑3处、淄城5处,经营炒菜、各类面食、烟酒等。
淄城地区还有合作小组5处,在集市上扎棚支灶供应上集人口。另外在奎山、
龙口、西河、渭头河、罗村、寨里、杨寨、双沟、羊栏、苏王、海眼各设一处,
经营普通饭菜。1958年在“大跃进”中饮食合作店组全部并入国营或供销社,经
营网点进行合并,挤掉了一些小饮食网点。并入国营或供销社后,实行固定工资
制,一部分人产生了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思想,经营积极性降低了,劳动效率、
服务质量下降了,饮食市场出现了拥挤排队现象,群众吃饭很感不便。1961年下
半年恢复了部份集体网点,先后把西关合作饭店、洪山大马路饭店、昆仑河口饭
店退回合作形式。时值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平衡差额,安定人心,增加
热量, 回笼货币,开展高价商品供应,同年2月,在淄城、洪山、昆仑筹建三处
精制饭店,在原材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了部份猪肉、鲜鱼、罐头、名酒,
精细制作,高价出售。高档菜肴8~10元,中档菜4~5元,低档菜3元,酒饭菜搭
配出售。西关精制饭店日营业额高达7 000余元。在当时对调节市场,稳定物价,
回笼货币和满足群众多方面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
复,饮食业退出高价供应。
1963年, 淄川区饮食业网点7处,其中国营网点有洪山饭店、昆仑饭店、淄
川饭庄、 洪五饭店; 集体网点有三里沟饭店、洪山大众饭店、昆仑河口饭店。
1964年饮食业开展大练基本功,博采众长,提高饭菜制作技术,粗粮细作,细菜
精作,增加了饭菜品种,并认真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店堂就餐服务到
桌,备有大众化饭菜,方便了群众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
想干扰和破坏,服务质量明显下降,精细的服务项目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经营作风,
高档菜肴风味一律不准制作出售,服务到桌改为自我服务,大众化变为简单化,
饮食风味特色减少了,经营方式单调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奖励制度被取消,企
业内部盈利分配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地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1974年淄川饭店建成营业,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店内各项设施完备,技术
力量集中, 是区内最大的饮食网点。内设酒餐部、快餐部、宴会室和容纳400人
的餐厅。面食有高桩馍馍、水饺、蒸包、煎包、面包、油饼、油条、火烧等15个
品种,经营山东风味的高中档菜肴和时令菜肴,日保持菜肴50多个品种。有二、
三级厨师,包办各类酒席;普通席价格20元,六盘六碗,两大件,两饭菜。海参
席40元,六盘六碗,三大件,两饭菜。全海味席价格百元以上。店堂卫生,服务
热情,内部管理建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
为省商业系统的“六好企业”,1983年营业额46.67万元,实现利润2.9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饮食业日趋活跃,各种经济成分的饮食网点星罗棋布,
市场货源丰富,菜肴品种向高中档发展。1983年,商业系统饮食网点10处,其中
国营网点有淄川饭店、淄川饭庄、西关回民饭店、昆仑饭店、洪山饭店;集体网
点有火车站饭店、西关饭店、一路饭店、洪山大众饭店、洪山回民饭店。1985年
除国营集体饮食业外,个体摊点遍布集市街巷,就餐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