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投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201&run=13

一、旧时代邮路与投递
明朝弘治年间,淄川境内设有从事邮件传递的“递铺”。知县杨武建总铺于
县内四排楼西,下设10处递铺:
县至东北lO里设十里铺。
县至东北20里设瓦村铺。
县至东北30里设旦村铺。
县至东北30里设昌城铺。
县至西北5里设夏庄铺(后称黄家铺)。
县至西北15里设便衣铺。
县至西北25里设萌水铺。
县至西北40里设高塘铺。
县至西南7里设七里铺。
县至西南20里设昆仑铺。
清朝驿站仍然沿袭旧制,驿站内设佚役和驿马。乾隆三十八年(1743年)驿站
配有走递马5匹,走递骡2头,马夫3名,白夫6名半,青夫3名,拨马牌子1名,递
铺司兵21名。在传递官府公文中,全用人马传递,并日夜兼程,定期传递。铺兵
人员均系官兵装束,身穿黄马褂,因此具有军事性。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国第二次重划邮区,分为49个邮界区。山东境内有烟
台、胶州、济南三处邮界区均归邮政司统治。淄川邮局归济南邮界区隶属济南总
局管理。
二、现代邮政投递
淄川开办现代邮政投递以来与博山、 张店、周村连接通邮。1927年:~1937
年间淄川邮局跑邮运的2人,信差3人。手推独轮小木车从车站接送邮件,并负责
洪山邮局邮件的接运工作。信差跑淄城和城外附近村庄,每3日一班,步行跑邮。
1910年至1947年由于战事频繁,淄川开办邮局时断时续,邮路时有时无。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淄川战时邮局主要负责传递党政军的绝秘文件和信息,
向县级机关各部门投送《鲁中南报》、《大众日报》、《前卫报》等。在日本侵
略军占领区内,则由交通员秘密散发报纸、传单和张贴标语等。
1940年,淄西武装交通队驻镇门峪,共有十余名交通员,配合县委和抗日民
主政府开展工作。
建国后投递人员由旧时的邮差,信差和战邮时期武装交通队员、邮交员的沿
称,一律统称“人民投递员”或简称“投递员”。
1952年,淄川由徒步投递逐步改用自行车投递。区内多数农村尚不通邮,邮
政投递只限于县内交通便利的城镇、乡村和局所之间。1985年邮政投递网路已遍
及全区485个自然村,邮路长达1723公里,投递点4045个,城市投递段3条,城郊
投递段5条,半营半投8条,乡邮投递段33条,自办投递员21人,委办投递员28人。
城镇投递频次、深度是:淄川城区逐日班,规定每日出班两次,分上午下午
各出班一次。法定节假日休人不休段。报刊、平函、挂件逐件送到户。
洪山、昆仑周六班,一般头午送一段,下午送二段,或两段穿插投递。报刊、
平函、挂件逐件到户。法定节假日超过两天以上的一般安排休一天。
半营半投人员,一般是半日营业,半日投递。多数是在农村支局或代办所,
营业员兼投递员,一般是上午营业、下午投递。投递频次和深度是周六班,平函
投递到村,挂件亲投到户。
乡邮投递人员,根据邮件每日进口的时间分发投递。乡政府驻地一般周六班,
当日投出。偏远的投递段,由过去的周二班、周三班逐渐改为周六班。1985年,
全区9镇14乡,483个行政村、485个自然村全部达到了周六班。
农村投递路线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分界,但也有些打破乡、镇行政界限,由
区邮电局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安排。在规划上是重点考虑加快报纸邮件的传递速
度避免重复迂回路,但又不能绝对平均里程。
投递形式有环形、 直环混合形、直形三种。投递时限,规定是8点以前进局
的报刊、邮件、应当日投出;12点以前进局的报刊、邮件都合理规划路线,赶时
投递一部分或大部分。12点以后进局的报刊、邮件一般是下边各支局、所都合理
组织规划投递路线,分发投递驻地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偏远的投递段道重点
投递,余者第二天上午投递。投递工具自1952年改用自行车投递。1970年投递向
摩托化发展。由于轻便摩托车在农村投递适应性不强,投递深度不佳,时限性时
常达不到,1981年又改用自行车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