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公元前164年-1860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2&run=13

公元前164年(西汉文帝十六年)

《汉书》载: “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
……县十四……般阳”。这是般阳县建置最早的文字记载。

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改般阳县为济南亭。

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

济南亭改为般阳县。

238年(魏景初二年)

新沓民由辽东渡海来归,置新沓县(今罗村庄西南)。

420年(刘宋永初元年)

清河郡及其所辖贝丘、绎幕、武城诸县侨置于般阳县境。

428年(刘宋元嘉五年)改般阳县为贝丘县。

538年(东魏元象元年)

大水,蛤蟆鸣于树上。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设淄州,治于般阳城。

598年(隋开皇十八年)

改贝丘县为淄川县,以境内淄水而得名。

606年(隋大业二年)

撤淄州,所辖县改属齐郡。

618年(唐武德元年)

复设淄州,辖淄川、长自、莱芜三县。

623年(唐武德六年)

废长白、莱芜二县。

742年(唐天宝元年)

改淄州为淄川郡,辖淄川等4县。

758年(唐乾元元年)

复为淄州,属河南道,辖淄川、长山、高苑、邹平4县。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平卢节度使杨光远起事,攻克淄州,刺史翟进宗被杨部执去益都杀死。

976年(北宋开宝九年)

三月大雨,毁田害禾。

984年(北宋雍熙元年)

八月霖雨不止,孝妇河涨溢,淹毁官寺民田。

999年(北宋咸平二年)

契丹族游骑掳掠淄州。

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

县辖金岭、张店、颜神三镇。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

十二月,金右副帅攻陷淄州,宋守将李成败。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

四月大旱,六月霪雨,是年大饥,斗米值千余钱。

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

三月,泰安农民起义领袖刘二祖率众陷淄州。

1213年(南宋嘉定六年)

元太祖攻陷淄州,淄州军事判官齐鹰扬战死。

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

红袄军领袖李全率众进入淄州,不久即去。

1217年(南宋嘉定十年)

四月,济南、泰安、兖州农民起义军围攻淄州,官方遣总领提控王廷玉率兵
来救,义军退。

1264年(元至元元年)

升淄州路,置总管府,治所在淄川城。

是年,大水。

1265年(元至元二年)

改淄州路为淄莱路, 辖莱、登二州及长山等4个直属县。是年割淄川县之怀
德、孝妇二乡归青州府益都县。

1271年(元至元八年)

前三年县境连续发生涝灾,庄稼无收,是年六月又发生蝗灾。

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

改淄莱路为般阳路,辖莱、登二州及淄川、长山等11个县。

年内,霖雨成灾。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

般阳路总管移刺铁木尔建州学,重修先圣庙,赵孟叛撰写碑记。明朝初年改为淄
川县学。

三月,霜杀桑;六月,蝗成灾。

1346年(元至正六年)

蒲鲁浑任般阳路总管。

地震七日方止;是年境内大饥。

1347年(元至正七年)

三月,地震,有声如雷。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

三月,红领军将领毛贵攻陷般阳路,般阳路总管张明德被杀死。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

是年,改般阳路为淄川州,淄川县附郭,翌年州废,淄川县改属济南府。‘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十一月,明将徐达率众攻陷益都后,十二月般阳路总管李至等前去投降,所辖之
淄 川、新城等县皆望风而降。

1376年(明洪武九年)

淄川州改称淄州,辖淄川等4县。

1377年(明洪武十年)

撤淄州,淄川县属济南府。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女) 于闰正月在淄川东部卸石棚(今太河乡内)、唐王寨(今
口头乡内)等山头聚众起义,以抗官兵。

1497年(明弘治十年)

知县杨武主持拓建文庙。

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

是年, 重修淄川城,规制如龟,称“龟形城"。城门以砖瓷之,设更楼,楼
上有匾,标四门之名,东曰迎仙,南日迎薰,西日迎清,北日迎恩。

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

是年,知县高文强修城门并加以砖垛。

1509年(明正德四年)

是年,知县鲁蕙重修城墙。

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

知县李性以砖修筑淄城女墙。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

闰五月,地震。六月霖雨害稼。第一篇大事记

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

三月,酷霜殒麦。六月,大水,冲坏民舍、城墙。被冲毁的城墙当年修复。

是年,淄川矿工、农民响应颜神镇王唐领导的起义:

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

淄川原有县志未刊印,存稿亦残,知县王琮召人于三月始续修,分上下两册刊印。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

春饥,瘟疫流行。六月蝗生,冬无雪。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

冬大雪,天奇寒,井冻不可汲,外出者冻死甚多。

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

春饥,四月雹灾,五月又降雨雹,有大如斗者,六月暴风雨,大水自上游浮来之
农具挂于河堤柳树上,田禾受害甚。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春早,四月十八日冰雹突降,积处盈尺。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春夏无雨,七月初十霪雨至二十日,五至八月蝗、蝻并发,九月连日雨雹,岁无
收。

是年,知县孙孝集人重修县志。

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

是年,在城南般河上筑石坝障水,引流绕城东、北下西注入孝妇河,利民灌
园浇树,时称官坝。

1579年(明万历七年)

大旱歉收,人食杨、榆叶及野菜充饥。

知县王九仪加筑城墙、城门,构以重门(瓮城)。

1580年(明万历八年)

大旱,杨、榆树皮树根皆为人食尽。

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

上四年岁岁大旱,是年霪雨连月不止,城墙、民房倒塌甚多。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

四月二十四日申时暴风骤起,自昼如夜,大雨带雹,小者如卵,大者如杵,
坏屋伤人, 城上女墙刮落200余丈,城隍庙之六、七围大树20余株被大风拔起,
城北高、梁二庄房屋尽毁,人死伤无数。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

知县朱万春主持集人续修县志,王教作序。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是年,水、旱灾严重,异常饥馑,经岁不止。土为焦,遍地皆蝻,庄稼根苗
被食尽,第一篇大事记

米价日涨,饥民纷纷揭杆而起。

六龙桥于年内动工兴建,因故中止未能竣工,直至1626年(天启六年)续建完
工。桥长13丈9尺7寸,宽2丈4尺,有孔15个。

1636年(明崇祯九年)

知县韩承宣将淄城原土城改建为石城, 城高3丈2尺,基广6尺,女墙至边共
阔1丈6尺, 周围8里,外壕深1丈5尺,阔1丈。城下筑岸2丈有余,堑石护之,内
外坚致。四门:东内日黉山,外日书带;南内日甘泉,外日淑圣,西内日孝水,
外日沙堤}北内日万年,外日拱极。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

知县杨蕙芳主持建空心楼1l座,分布于城墙四周,每楼设炮眼24个。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诞生于洪山镇蒲家庄。

是年大饥。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

历城佛峪起义军来攻淄城,王茂德率众入城杀县丞詹日觐。

1643年(明崇桢十六年)

夏,雹灾。双沟村落一大雹,入地尺余,以席覆之不尽,雹大如碌碡者甚多。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起义军首领王茂德率众数万,于三月、六月两次攻打淄城未克。

1647年(清顺治四年)

六月,高苑义军领袖谢迁兵临淄城。谢迁派人潜入城内,半夜时分从城墙上
垂绳弓I军而上,淄城即被攻占。义军入城后杀死了明降清官员孙之獬。

1648年(清顺治五年)

六月二十九日,境内河水暴涨,孝妇河两岸树木皆被冲去,范阳河溢,城北
商家庄房屋具被冲尽。

六龙桥被大水冲坏,直至二十九年后方得重新修复。

年内,邹、滕、泗、峄农民起义军入淄川境。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

是年,蝗灾严重,秋无收,百姓大饥,饿尸枕籍,人非执兵器不敢行。

1668年(清康熙七年)

六月十七日,地震,城墙震裂8丈,摇落垛口1391个,城内房屋倒塌557间,
四乡房屋倒塌无数。

七月初二日起连降大雨8昼夜, 之后连续发生地震。是年五谷不登,豆类有
荚无粒,民大饥。

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

春无雨,四月十二、十八日降霜,麦皆被冻死,无收。第一篇大事记

腊月初四、初七、初十,骤暖降雨,河解冰冻,积雪融消。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

惊蛰闻雷声,夜雨,春分后大暖,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日降大雨,
三月三日大雪。

是年,官府以军需匮乏为名,凡临街房屋每间征税银2钱,楼房征税银4钱。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夏干旱,秋遭蝗灾,禾苗荒废,颗粒不登,民众啼饥号寒,请官府赈济及免
田赋十分之三,官府允。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春夏干旱,六月十三、十五日始降雨,河水泛溢,二十一至二十二日昼夜大
雨不停,六龙桥被冲毁,城墙倒塌三处,漂没田庐,淹死人畜,继之冰雹,后又
好蝗遍地,是年颗粒无收。官府报灾,朝中以“一岁无二灾之例”,只准早灾减
2分3厘税粮银。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

知县张嵋召人新修县志,王村人毕际有等5人作序。

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

知县周统建般阳书院。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

知县赵锡仁主持改建六龙桥,将砖面桥改为石板桥。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是年,赵庄、簸箕掌等17村划归博山县辖。

县以下由乡改为路,全县由8乡划为lO路。

1743年(清乾隆八年)

知县王康集人续修县志。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

知县张呜铎召人续修县志。

1829年(清道光九年)

十月二十三日地震,马鞍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