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陶瓷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135&run=13

陶瓷,是淄川地区的传统工业产品。据出土的红陶、白陶、灰陶和彩陶考证,
距今已有7000至4500年的历史。《中国陶瓷史》记载: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
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约1D余里,年代
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
除寨里窑烧制青釉瓷外,淄川城西20多公里处的磁村窑,以盛产黑釉瓷独步
一时。磁村窑始于唐而终于元,唐代盛产黑釉瓷器,产量较大,器皿以碗最多,
亦有瓶、壶、罐、炉等。
磁村在明代被称为瓷窑务,后改为瓷窑坞。“务”是宋朝政府设立税收机构
的所在地,磁村称务,足见瓷窑生产业兴盛。
明代陶瓷生产业日趋兴旺,窑场不断增加,生产日渐扩大。至明末,采用昆
仑白药石碾细作釉,自釉瓷器大量生产。
清代中叶,陶瓷生产业逐渐集中到了渭头河一带,成了淄川陶瓷生产和销售
的中心。
民国时期,陶瓷的生产制做仍沿用旧法,先将原料置于石碾中研磨成粉,然
后用手工制成坯,入窑烧制而成。
建国初,渭头河一带有顺和、德盛、三亩园、新生、福兴、西信、大成等20
余家窑场, 共有缸窑、碗窑、盆窑44座,均为圆直焰窑。1949年王0月县建立公
营益民窑厂,以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县政府民政科在渭头河村组织烈军属典了长
沟南窑投入生产。 1951年6月县政府在渭头河投资新建益民二厂,装备、生产方
式、 经营销售与益民窑厂基本相同,全员200余人,由县财政经济委员会直接领
导, 企业性质为地方国营。1952年4月15日益民窑厂连同距淄川城东北约40华里
的华丰砖瓦厂, 一并合于益民二厂,直属淄川县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1952年6
月益民二厂归属淄博专区实业公司领导, 改名为淄川窑厂,拥有土窑24座,508
名职工,是年产日用陶瓷15万件,产值49万元,各类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大都
运销天津、保定、惠民、禹城等地。
除国营淄川窑厂外,还有渭头河镇属新东窑厂,经营西南窑、沟东窑、三亩
园窑3座缸窑, 共有工人43名,房屋64间,牛8头,泥碾3盘,流动资金为1.3万
元。
1953年渭头河一带的个体陶瓷手工业者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建立陶瓷生产
社。4月,德盛、新生、福兴、西新、大成等6家窑厂合资联营,建立利华窑厂。
1954年9月,渭头河镇属的新东窑厂并入淄川窑厂。
1954年淄博市地方工业局在小昆仑村东北筹建淄博瓷厂,1955年建成投产,
职工165人,是年产日用瓷器182万件。为市属国营企业。
1956年11月,利华窑广、渭头河镇属陶瓷厂并入淄川窑厂。至此,完成了淄
川陶瓷生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 淄川的陶瓷生产出现较大发展。淄博瓷厂职工发展到356人,年产
日用瓷器279万件,出口瓷器24万件,产值54万元。淄川窑厂职工发展到2697人,
年产日用陶瓷391万件,产值为257万元,产量产值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
指标。
1958年淄博电瓷厂、 淄博卫生瓷厂、 淄博硅酸盐研究所在昆仑地区兴建。
1962年淄博卫生瓷厂并入淄博瓷厂。 8月淄川窑厂改称为淄川陶瓷厂。1965年在
昆仑建淄博陶瓷机械制修厂,生产陶瓷生产专用设备——练泥机和球磨机。
1966年在渭头河村北建淄川向阳陶瓷厂, 4月正式投入生产,有合同工、临
时工150人, 以生产口径为10至50厘米陶管为主。1970年厂址迁到了龙泉村东的
青龙山上,1979年改产釉面砖,同年并入淄川建筑材料厂。
1971年,淄川陶瓷厂在洪山镇南原炼铁厂旧址建分厂,1976年从淄川陶瓷厂
分出,成立洪山陶瓷厂。
是年,昆仑镇居民委员会在大昆仑村东建昆仑瓷厂,1980年划归淄川区工业
二局管辖,为区属集体企业,1983年更名为淄川瓷厂。
1983年淄博瓷厂已经发展成为中型规模的日用细瓷厂,厂区占地30万平方米,
有职工2316人,年产日用瓷器3027万件,出口瓷器2128万件,品种花色270余种,
产值达1619万元。
淄川陶瓷厂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有职工21224人,1983年产日用陶瓷149万
件, 品种花样50余种,产值730万元,利润40万元,属中型国营陶瓷企业,由山
东省陶瓷公司直接领导。
淄博硅酸盐研究所占地面积为6万平方米,有职工236人,年产陶瓷颜料37吨,
陶瓷金水9742瓶,年产值为350万元。
淄博陶瓷机械制修厂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1983年产各种陶瓷机械设备258
台,产值为210万元。
洪山陶瓷厂占地面积为8万平方米,职工447人,1983年产大中小缸32万件,
年产值为182万元。
全区乡镇陶瓷业共有28处,其中乡、镇办5处,村办2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