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国营煤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rec=122&run=13

1949年4月,洪山煤矿的山三井恢复生产;9月,洪六井恢复生产。截止1949
年底,西河四立井、奎一井、洪山车七井等近20个中小矿井均已恢复生产,年产
煤11万吨。同时,煤矿系统的洪山电厂、洪山矿山机械厂、西河矿山机械厂也均
全部修复,投入了生产。
1950年春季,原“永安煤矿”恢复生产。先后开采了原一号井与六和井,最
后集中原二号井开采。
1951年底,永安煤矿六和井停采。
1952年1月, 永安煤矿经济类型由机关生产改为地方国营,直属淄博专区实
业公司领导。3月,该矿西井停止开采。
1953年2月20日以洪山、 西河、新博三大矿为基础,成立淄博矿务局,局机
关设在洪山镇。
同年, 淄博矿务局对所属煤矿进行改建和扩建。将原洪山煤矿的2--井、洪
六井、车七井分别扩建成为洪山煤矿、罗庄煤矿、寨里煤矿;将原西河煤矿的奎
山井、西河井、桃花峪井分别扩建成为奎山煤矿和西河煤矿。
1954年3月, 淄博矿务局正式接管永安煤矿,并将其改称为宝山煤矿。该矿
主井深67.345米,直径4.2米。设汽动绞车提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东井回风。
是年lO月,淄博矿务局决定将罗庄煤矿并入洪山煤矿,为这个矿的二立井。
1955年2月,原淄川炭矿兴亚五坑排完积水,同年4月开始修复井巷,进行正
常的掘进工作。1957年10月15日,该坑被命名为龙泉煤矿,正式投入生产,矿址
位于龙泉镇南首。
1955年夏季,由于输电问题一时不能解决,大量的使用汽动机械,致使井下
温度增高,宝山煤矿很多工作面温度高达摄氏47度左右,劳动条件恶化。1956年
6月,宝山煤矿停止生产。停产时间不久,该矿安装8马力柴油发电机试产,但未
能成功,即将全矿职工中的一部分调到了别的煤矿,另一部分留下来改建矿井。
1957年底,寨里煤矿与洪山煤矿合并,改称为洪山煤矿三立井。
1958年3月, 开始恢复大昆仑一坑,为石谷基建工区。同时,开始新建岭子
煤矿一号井,当时淄博矿务局称之为岭子工区。
1958年6月30日, 淄博矿务局决定将西河煤矿、奎山煤矿合并为西河煤矿,
下辖奎山、桃花峪、八立井三个井口。
1959年11月13日,宝山井恢复建设。同年12月,岭子工区改称为岭子煤矿。
1960年, 石谷基建工区改称为石谷煤矿。同年9月30日,岭子煤矿、宝山井
比计划提前一个月投入生产。
1962年,洪山矿山机械厂迁往兖州。
是年8月,寨里煤矿重新建立,管辖三立井和北斜井。
1967年,西河煤矿改称东风煤矿,1970年又恢复西河煤矿原称。
1972年7月,开始对北大井进行扩建修复工作,1978年2月竣工投产,设计能
力为45万吨。在此期间,淄博矿务局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挖潜、革新、改造的方
针,对储量大、服务年限长、有发展前途的洪山矿二井、西河矿奎山井、龙泉矿、
岭子矿一井进行挖潜、改造;对储量一般、有一定富裕能力的洪山矿一井、石谷
矿重点进行采区巷道布置和改进采煤方法;对储量不多、短期内即将结束的洪山
矿三井、寨里矿一井、二井则采取积极找煤的办法,以延长矿井寿命,努力增加
煤炭产量。
1980年,淄博矿务局各矿(包括分布在其他地区的煤矿)生产能力为493万吨。
1983年全局煤炭产量为513万吨。
建国初期,各煤矿在采煤技术上仍沿用落后的“残柱式”采煤法,笨重的手
镐刨煤,人力拉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1950年
开始试验推行新式“长壁式”采煤法。
1950年7月至12月, 新式采煤法首先在洪山煤矿山三井四行的一个工作面和
五行的六个工作面进行试验。试验距离为500米,工作面最长为120米,最短为40
米。试验效果良好,随后在西河等矿逐步推广。截止1951年11月30日,洪山煤矿
共有长壁面8个,总长度为720米J西河煤矿共有长壁面3个,总长度为140米。
1955年,长壁式采煤占整个淄博矿区总采煤面的89%,基本上消灭了残柱式
采煤法。
1950年9月, 洪山煤矿山三井在试验长壁式采煤的同时,使用截煤机采煤获
得成功,洪山煤矿全矿和西河煤矿等逐步使用截煤机采煤和电溜子运煤,代替了
手刨人拉的落后生产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煤
炭产量也大幅度增加。1957年,淄博矿务局总产量为306.7万吨,其中截煤机采
煤产量为215.8万吨,占总产量的70.37%;每工效率由1949年的0.856吨,提
高到3.386吨。
为了逐步实现采煤机械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
开始研究和探讨适合淄博煤层的采煤机组。初期,曾试用苏联制造的“康拜因”
采煤机采煤,但因煤层薄、空间小,又有夹矸、折皱、断层等因素阻挠,多次试
用没有成功。之后科学技术人员与工人一起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矿区煤层薄的
特点,从改装老设备入手,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和发展薄煤层
采煤的机械化。
1956年,西河煤矿改装采煤机,经过三次改进,试制成功了“西河Ⅲ型”采
煤机。这种采煤机可以骑溜子,也可以爬底板,适用于O.6米至O.9米的极薄煤
层采煤。相继,洪山煤矿也通过改装老设备,试制成功了“洪山Ⅱ型”采煤机。
1976年开始在西河Ⅲ型、洪山Ⅱ型采煤机的基础上,又自行设计和制造采煤
机组。
1977年, 第一台淄博I型采煤机组研制试验成功。这种采煤机组,结构上采
用滚筒、内喷雾、液压传动、锚链牵引、电机牵引部双出轴,可分别组成单头爬
底板、单头骑溜子和双头拱等形式,适用于0.6至1.3米的薄煤层采煤。每工效
率为6.29至8.28吨。
1982年,淄博Ⅱ型采煤机组又研制试验成功。这种采煤机组体积小、机身薄、
功率大、适应性强、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截割部能调高,机身内喷雾,能单机
头割煤,也能组成双机头割煤。试验证明,该机适应极薄煤层采煤,被煤炭部定
为高档普采三机配套试验的主要机型。这种采煤机组的研制成功,提高了采煤机
械化水平,填补了我国煤炭工业中的一项空白。
采煤机的不断改装和研制,推动了淄博矿区采煤机械化的发展,由1964年的
8%上升到了1983年的49.8%,成为山东省薄煤层采煤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区。
提升运输。建国初期,各矿多用蒸汽绞车,井下运输靠人力推车,井口装运
也靠人推人装。1983年井口提升都安装了大型电绞车,井下的上下山均安装了中、
小型绞车,平卷则使用电机车、电瓶车、无极绳、钢缆皮带和对拉小绞车;井口
还安装了自动打罐机、自动滑行、自动翻笼,还有电溜子装车机,全部实现了运
输机械化,井上井下填拉罐连动化和翻笼自动化。
通风方面。建国初期,各矿全靠自然通风,风量小。1950年,各矿开始改革
通风系统,用机械化代替自然通风。1957年,各矿基本上实现了通风机械化和系
统化。由于矿井不断延伸,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大。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矿对通
风系统进行了改造,1979年后又对通风系统进行了逐步调整完善。1983年,各矿
井通风能力为每分钟6.6万立方米,矿井有效通风量为每分钟55829立方米。
排水。建国初期,各矿排水设备主要是沿用陈旧机械,排水能力小、效率低、
故障多,对生产影响较大。截至1983年底,各矿井均已安装了高效水泵,并有相
应的输水管道和水泵房,实现了排水设备标准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