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县 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6&rec=7&run=13

莱西县城,位于莱西县中部偏东,城区包括水集和望城两部分。
城区水集,原名水沟头,于1588年(明万历十五年)建村设集市。因村处大水沟
之端,故名水沟头。水集地处北通龙口、东到烟台,南达金口、青岛的交通要道,为
胶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至清康熙年间已成为胶东地区的主要集市之一。1930年
(民国19年),设水沟头镇。1933年,莱阳县野头村商人赵明辉在水沟头建砖木结构
小楼一座,二层,建筑面积88平方米,是水沟头最早的楼房。1940年春,日军侵占水
沟头, 强捉民夫建了4个据点,分别驻日军、日伪警察所、日伪治安军、伪警察队,
实行强化统治, 惨害无辜百姓。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22日,
日、伪军败逃,水沟头解放。1947年11月,莱阳城战役开始,以司令员许世友与谭震
林、舒同为指挥的华东军区第九纵队于水沟头修筑工事阻击由青岛增援莱阳城的国民
党军队, 歼敌1000余人,迅即拔除了国民党军盘踞的莱阳城据点。1949年5月20日,
莱西县委、 县政府迁驻水沟头。8月21日,水沟头改称水集。当时水集仅有一条狭窄
弯曲的公路---烟(台)青(岛)路过村,两侧有十几家私营店铺,称为“商业街”,
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3月,莱西、莱西南两县合并称莱西县,县委、
县政府驻水集。 机关、学校均借住民房。1953年,于县政府今址建平房100间,驻县
委、县政府机关。同时,开始整修街道,首先将县委、县政府门前东西大道拓宽至20
米,工商业开始发展。到1959年,城区共建楼房2座,建筑面积900平方米,60年代共
建楼房5座, 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因县城建设无统一规划,新建筑物都随道就形,
错落无致,街道仍狭窄弯曲。1982年后,县城建设始按总体规划进行,到1987年共有
楼房建筑面积57.88万平方米,其中80年代建筑42.44万平方米, 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
的新兴县城。
1981年,莱西县人民政府编制了《莱西县城总体规划》,城区包括水集、望城两
部分, 总面积9.6平方公里。7年时间,按总体规划建设了3个工业区、5个仓储区、3
个生活居住区。工业区主要在望城、水集潴河南岸和水集西部。水泥厂、磷肥厂、发
电厂、麻纺织厂等货运量大、污染重的工业,均在靠近蓝烟铁路和望城工业区。水集
潴河南岸和水集西部,主要是轻工、机械、化肥等工业。城区共有县属以上工业43家,
产品1000余种, 1987年工业总产值198732万元,利润1320万元。围绕3个工业区建设
了5个仓储区。城区内着重发展商业、服务业。
城区内街道整齐,楼房林立。青岛路由县城西侧通过,宽45米;烟台路由东侧通
过,宽40米。两路平行,纵贯城区。连结青岛、烟台两路的东西路,由北而南依次为:
石岛路、黄海路、威海路、蓬莱路、文化路、龙口路、望城路、长广路,宽18~26米。
其中威海路分东、中、西三路,全长3.78公里,为东西走向的主干路。另有长岛路、
新兴街、迎宾街3条南北次干道,宽18~24米。主次干道均铺沥青路面。沿街道两侧,
楼房鳞次栉比,楼房式样各具特色。分别设有百货公司门市部、五金交电门市部、副
食品门市部、蔬菜门市部、土产品门市部、服装门市部、新华书店门市部、供销社门
市部、 饮食服务门市部等国营、集体商业100余家。个体商业按统一规划于大街两旁
设摊摆点。1987年,城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912万元。
莱西县城交通方便,环境幽美。城区望城设有蓝(村)烟(台)铁路莱西火车站,
每天有20对客货车过往;城区水集设有长途汽车站,每天始发班车39个班次、过路车
40个班次。两城区之间有班车往返。1984年,于城区水集烟台路东侧辟建月湖公园,
占地700亩, 其中陆地400亩,水域300亩。公园建有南、西两座大门,东北、西南两
个便门,园内建有天香阁、桂芳楼、闻樨亭、环翠亭、鱼乐池、儿童乐园、旱冰场和
猴馆等游艺场所。湖中有蟾宫、玉兔、涌翠三岛,各有大小游船,是青岛市六大旅游
区之一。
莱西县委、县政府位于黄海路北侧,武装部、县政府和县委三座办公楼自东而西
成品字型排列。莱西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莱西四中、莱西体育学校、职业高中、
实验小学、人民医院、中医院和电视转播台等均设于县城。莱西县城,已成为全县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