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6&rec=1&run=13

莱西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临莱阳市,西连平度县,南同即墨县接壤,北、西
北靠招远县、莱州市。地处东经120 °12'~120 °40',北纬36 °34'~ 37°09'。
全县总面积1570.3平方公里。 1987年, 共辖14个乡、8个镇,860个行政村,总人口
676924人,除回、蒙古、藏、壮、朝鲜、满、维吾尔、赫哲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
44人外,余者皆为汉族,共有220个姓氏。
莱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年
平均气温11.3 ℃,年平均降732.2毫米,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殖繁衍。
莱西境内, 地形北高南低,向西南倾斜。北部属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44.8%;
中部是缓岗平原,占总面积的40.6%;南部为碟形洼地,占总面积的14.6%。河流全为
沽水系,纵横交错,大沽河斜贯南北,与60多条河流构成天然水网。土质肥沃,物产
丰富,粮丰林茂,资源种类多、广。交通便利,蓝烟铁路斜贯县南境,公路交通四通
八达,潍石、烟青两条干线纵横交于县城,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内外畅通的交通运输
网络。
莱西,历史悠久。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这里劳动、繁衍。商、周
时期属莱子国,齐侯灭莱时,于今周格庄乡筑古城。秦时属齐郡。汉代于古城设邹卢
县治,北魏于今牛溪埠乡建长广县城,隋文帝十六年,又于邹卢故址置卢乡县治。唐
太宗贞观元年,裁卢乡县,并入莱州昌阳县。后唐庄宗同光年间,改昌阳县为莱阳县。
1940年5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境内成立。1941年2月,析置莱东县,本境地仍称
莱阳县(习称莱西县)。后,莱西县析出莱西南县、莱东县析出五龙县,原莱阳县分
成莱西、莱东、莱西南、五龙4个县。1950年3月,莱西南与莱西两县合并,称莱西县;
五龙与莱东两县合并, 称莱阳县。 1958年10月,莱西、莱阳两县合并,称莱阳县。
1961年10 月,莱西、莱阳两县分立。1983年10 月,本县由烟台地区划归青岛市至今。
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
县城水集,原名水沟头,至清代,已成为胶东的主要集市之一。1949年易名水集,
同年立为县治。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中心。1982年以来,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已
成为一座新兴县城,道路宽畅,楼房鳞次栉比,工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月湖漾波,
绿树成荫,是青岛市六大旅游区之一。

(一)

莱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朝末年,官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
入中国,加之灾荒频繁发生,捐税连年增加,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莱西人民
不甘屈辱, 揭竿而起, 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1910年。爆发了以境内野渚泊、河头店、马连庄、南岚等地为集结地的“莱阳农民起
义”,参战农民达四五万人。1921年,院上、武备一带的编席农民曾联合起来,在水
沟头集痛打了反动税吏,捣毁了税务所。1928年,南辛庄、吴家屯、院里等到10余个
村庄数百人曾组成“红枪会”,反抗当局的残暴统治。这些农民组织的反抗斗争,沉
重地打击了反动官府的嚣张气焰,并动摇其反动统治。但是,由于缺乏无产阶级政党
领导,且无明确的斗争纲领,故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形势下,代表各自阶级利益的政党相继产生。
20世纪初,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莱阳分会。1912年后,境内国民党、共和党的地方组织
也随之建立。但由于其阶级属性的局限,均未能拯救民族危亡和人民大众的苦难。叭
有1927年在境内建立了胶东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前保驾山村党支部, 1928年3月成
立了胶东第一个县委——中共莱阳县委之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前赴后继,
同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1938年3月,侵占青岛的日本侵略军分
两路疯狂侵犯,妄图侵占莱阳城。为此,抗日军民分别在渭田、七岌河口阻击了北犯
和东侵的日本侵略军后,又在花园头村同东犯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毙敌75人,
伤敌无计。“民先”队员和抗日军民有66人英勇牺牲。1939年,面对日、伪军的围剿
扫荡,烧杀抢掠,莱西人民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与日、伪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
斗争,并于1940年5月建立了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投降”、
“反扫荡” 、“反封锁”斗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1945年8月莱西全境解放。在整个
抗日战争中, 莱西人民武装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逾千次,有855名莱西英雄儿女光荣
的为国捐躯。
八年抗战,创伤未愈,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全面内战。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领导下,莱西人民一面进行土地改革。一面参军参战。在土地改中,全县有15万雇、
贫农投入了这场伟大的斗争,没收地主、富农的多余土地262640亩,分给了雇、贫农
耕种,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推翻了数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真正
成了土地的主人。 1947年9月,盘踞青岛的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部向胶东解放
区发起重点进攻,外逃的地主恶霸组成“还乡团”尾随国民党军队还乡,进行阶级报
复,莱西人民又陷入了灾难的深渊。仅一个月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及“还乡团”抢去
粮食2745897.5公斤, 拉去牲口4016头(匹),捉壮丁1687名。更为残忍的是,“还
乡团”还用活埋、刀砍、铁锨劈、镢头砸、剪子剪、零刀割、牲口拖、烙铁烙、锥子
刺、开水汤、坐老虎凳、割舌头、挖眼、扒心等残酷手段。杀害干部群众3837人。面
对嚣张一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获得解放的莱西人民带着阶级仇恨,配合华东野战
军第九纵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
主力部队进行大小战斗1955次, 独立作战1115次。全县有15320名青壮年参加中国人
民解放军, 同时,还组织民工228025人(次)、担架29456抬(次)、 小推车28129
辆(次) ,支援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此外,还献出粮食340.5万多
公斤,做军鞋15万多双,支援其他物资折款101561元。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莱西人
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为车家的主人。解放战
争中,有2354名莱西籍的解放军指战员光荣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捐献人民币8.88亿元(旧币),有2000余名青年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有298名烈士的鲜血洒在朝鲜战场上。在“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运动中,全县人民又同残存的土匪、特务等反革命分子,同贪污、
盗窃等犯罪分子,进行了坚决地斗争,清理了反对人民政权的反动势力,巩固了人民
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
莱西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热情地投入“三大改造”,到1956年,全县基本实现了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有91.6%的农户加入了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

莱西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建国以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生产关
系的变革,发展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莱西自古以农为主,但基础十分薄弱。建国之始,农业总产值5954万元,人均占
有仅135元。 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人民政府通过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购买
农具、种子、组织互助生产等方式,全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地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
值比1949年增长38.5%。
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集体经济
力量壮大,农田基本建设得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总产值逐年提高。
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8667万元,比1949年增长45.6%。
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兴建了产芝、高格庄、堤湾3座大型水是库
及一批小型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速,
突击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经济上搞“一平二调”,生产管理上实行大兵团作战,分配
上搞了平均主义一拉平,浮夸作假的风气盛行,后来错误地搞了“反右倾”、“拔白
旗”的活动,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导致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1960年,全
县农业总产值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比1949年还低24.6%。1962年开始贯彻党中央
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逐步地建立了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清理退赔了平调集体和群众的财
物,允许社员经营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并分给少量自留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到
1965年,农业总产值恢复到9791万元,比1960年增长近1倍。
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间,由于“文革”动乱的影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知识
分子受到了无辜的严重摧残,县委、县政府一度被所谓造反派夺了权,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均受到严重破坏。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大干部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抵
制了极左路线的干扰, 经济建设仍有缓慢地增长,10年间,农业总产值增长30.1%,
人均占有增长15.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经济上进行了
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了家庭隧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8003万元,比1978年增长49.9%,人均占有增长90.5
%,农民人均纯收725元。并建成玉米、花生、菜牛、芦笋四大出口商品生产基本地。
莱西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前,公有少量的酿酒、铁匠铺、木铺等私营手工业作坊。
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213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对私营手工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到195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9个,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9个,工业总产值
882万元,比1949年增长3.1倍。
1958年,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搞活了不切实际的全民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动,
造成了能源、原材料和人力的很大浪费,全县亏损83万余元。1962年对全县工业进行
调整后,工业总产值达到1264万元。从70年代中期,新建改建了纺织、轻工业机械、
化肥、农业机械、发电等国营、集体工业企业。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以招标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8032万元,比1949年翻了8
番多。全县已拥有机械、矿山、化工、电力、纺织、建材、食品等15个工业门类,产
品有石墨、 氮肥、 磷肥、电动机、水泵、农用拖车、棉布、麻袋、饮料洒、食品等
1700余种,销售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外销于26个国家和地区。尤其乡镇、村办
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1987年总产值达到51213万元,超过农业总产值的34.9%。
随着城乡建设的开展,城乡面貌已大为改观。1978年以前的公用建筑以平房为主,
现在城区已建楼房465座, 修主次干路、街道13条,总长31.73公里,修建了面积700
亩的月湖公园。乡镇公用建筑不断更新、扩建,农村房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砖
瓦房已遍布村落, 小楼房日趋增多。 1987年, 全县农民人均住房17 .1平方米,是
1949年人均住房面积的2.7倍。
莱西县交通、邮电正在向现代化发展,不仅在省内已成为南通青岛、东达烟台、
西抵潍方和济南的交通枢纽,而且于1986年开办了国际电报业务,促进了国内外贸易
的繁荣。1949年建国之初,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1100万元。建国后,如同工农
业生产一样,经过曲折的道路,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7年,全县有国营商业、供
销合作社商业、集体商业及个体有证商业网点661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378万元,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566万元。 外贸出口商品有粮油、土产品、食品、纺织品、工艺
品、畜产品、五金矿产、机械八大类,收购总值10145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解放前,本县人民在
日、伪、顽的统治下,生活极度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
展,已经摆脱了贫困,温饱问题有了保证,开始跨入了富裕的生活水平。1987年,全
县财政总收入为3266.2万元, 比1949年增长近20倍;各项存款余额34320万元,其中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38万元,人均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元,非农业人口人
均收入942元。社会福利事业也逐步发展,收音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基本普及,
电视机百户拥有量为40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增强,人口平均寿
命1949年为35岁,1982年人口普查时,平均预期寿命为67.9岁月。广大人民群众深刻
体验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

莱西的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司佥事咸怀良、
大理寺卿张梦鲤、明末兵部左侍郎左懋第、兵科给事中沈迅,均莱西籍人。1840年到
清末, 中秀才166名、举人16名、进士10名。1939年,山东省第十一联合中学第二分
校设于境内。1945年设南海中学。建国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57年有小学635所、
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56142名。自1958年开始,师生卷入“大跃进”运动,正常的
教学秩序被打乱。尤其“文化大革命”中,“停课闹革命”达一个之久,搅乱了师生
的思想,教学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到1987年,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85所,幼儿园67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6%。有各类成人学
校586所。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向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军事院校
输送学生6205名。
科学技术日益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受到重视,
科技领导机构逐步健全。中国科学院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设于境内。到1987年,全县共
有工业、 医学、农学、园艺等专业学会、研究会102个;有科技人员4384名,其中中
级以上技术职务的1291名;有农业科技队451个,林业科技队750个,科技大户4200户;
被国家、省、市、县级认定的科技成果96项。
文化体育事业逐步繁荣。1987年,从事专业、业余文艺创作的500多人,广播站、
电视转播台、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及吕剧团、电影队俱全,群众性的文体团体遍
及城乡。 图书年发行量300余万册。旧时莱西县的体育事业就盛行于民间,先后有19
人中武秀才、7人中武举人、2人中武进士,并有一批武德高尚、技艺超群的武林名师。
建国后,武术、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逐渐普及,体育设施逐步完善。1987年,全县
有体育场所550余个,体育中心1处,设备齐全,多次承办省、市级体育比赛。有各种
业余体育队3200个,运动员64000名。体育学校1所。1965年以来,参加全国、省体育
比赛取得成绩115项; 其中取得全国比赛第一名的11项;参加地、市体育比赛,获金
牌144块、银牌100块、铜牌88块。1974年以来,为地区重点体校、大专院校、省和国
家专业队输送运动员48名。 1984年获省“振兴山东体育” 荣誉奖旗,1987年被评为
“全国体育先进县”。
卫生事业面貌日新。解放前,境内医生稀少,遇有疾病流行,劳苦大众罹患者十
有八九丧生。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到1987年,全县有县及县以上医
院6处,乡镇卫生院21处,其他门诊部、所34个(处),农村卫生室824个。群众性的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先进
县”。
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60年代学雷锋活动中,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关
心集体、热爱集体的人越来越多,争做雷锋式的人物层出不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全县人民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7年有23个单位被命名为
市级文明单位,100个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标兵单位,300个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文明
单位,339个村被命名为文明村庄,涌现出94339个五好家庭。
莱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地处
山东半岛经济开发区中部,位于青岛、烟台两沿海开放城市之间,交通方便,有利于
发展外向型经济。 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农业上,农田基本建设基本配套,70%的耕地
已建成稳产高产田;水果种植达28万亩,已进入或即将进入盛果期。工业上,机械、
化工、建材、食品等门类已具规模;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质
量好。
莱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上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工业上骨干项目比较少,对外贸易创汇能力比较差,科学技术水
平不够高,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开发。
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排除历史
遗留下来的种种障碍,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努力创造更加灿
烂辉煌的业绩,树立新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