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党 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5&rec=68&run=13

党员发展 中共平度地方组织初建时,党员多数是小知识分子。在本县早期参加
革命活动的平度籍党员有郭士先, 湾头人,1935年2月入党。至1937年7月已有党员6
人。1939年后,党的活动逐步由知识界重点转向农村。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贫
苦工人、农民日益觉醒,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向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队
伍不断壮大,至145年8月已有党员4,847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反奸诉苦、土地改革、解放战争,涌现出一大批群众运动
的骨干分子,党组织及时把他们吸收入党,至1949年10月共有党员18,527人。
建国后,根据“积极、慎重”的方针,本着“常流水不断线”的精神,仍然以工
人、农民为主体,党组织及时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
吸收入党,至1965年有党员25,715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知识分子被列为工人阶级一部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
被吸收到党内,至1985年共有党员54,976人。
党员教育 (一)日常教育。建国前仅在党小组或党支部秘密进行,主要是通过
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团结和增强战斗意志。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党的民主生活
会成为普遍的日常教育形式。1963年以后,党的“三会一课制”(党员大会、支部委
员会、小组生活会,上党课),在全党逐渐形成。大致是一月一次党员大会、一次党
小组生活会、一至二次支部委员会,进行一次党课教育。“文革”中“三会一课制”
被冲击而停止。1970年后,始渐恢复。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后,每年集中10─15天时
间,全县性地对党员进行“冬训”。
(二)集中整顿。1947年,开展以“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
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内容的整党活动,党员带头参军参战,全
县掀起“反蒋立功”的热潮。1952年至1956年进行整党,主要是解决党员队伍在“三
反”、“五反”中所暴露的问题,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了不沾公家便宜、不贪公家
财物的思想。1959年整党,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斗争,导致了不实事求是、无所
适从的倾向。1963年至1965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集中开展了以“整党内走资本
主义道路当权派”为内容的整党运动。1970年又开展了“吐故纳新”整党运动着重解
决“文革”中受冲击而瘫痪的党组织,延至1973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抓党内资
产阶级”,结果极左路线得以盛行。
1985年5月开始,按照中央的部署,开始了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
纯洁组织”为内容的整党活动,至年底第一批(县局级)整党单位已进入检查验收阶
段,第二批(乡镇级)整党开始。
(三) 党校培训。1951年平北、平南、平西、平东四县县委设县学。1953年9月
平度、 蓼兰两县设党训班, 1955年改为党校。 1956年3月成立中共平度县委党校,
1966年“文革” 开始后停办。1972年9月,中共平度县委党校培训工作恢复。1979年
始,县委党校设教务组、总务组。1984年5月,改设教务处、总务处。1985年有干部、
教师、职工35人,其中教师20人。
党校(包括县学、党训班)在各个时期培训了一大批党员干部、骨干分子。
1950年至1952年,平北、平西、平南、平东四县县学为结束土改、农村整党、农
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共培训区、村干部、积极分子3,000余人。
1953年至1955年,平度、蓼兰两县党校,为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培训社长、
会计1,100余人。
1956年至1965年,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平度县委党校共为社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四清”工作队员、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和服役制干部3,080人。
1972年至1977,平度县委党校(也称“五.七”干校)共开办36期学习班,培训
县、社党员干部和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10,177人。
1978年至1983年,为清除“左”的影响,进行拨乱反正,党校先后开办学习班53
期,培训县、社、生产大队干部7,566人。
1983年,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平度县委党
校于同年10月,开办为期七个月的干部进修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
中共党史等课程,学习期满,发给单科结业证书。
1984年, 为贯彻中共山东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全省党校正规化的决定》,5月开
办党政干部电视大专班,招收学员36名,学习时间两年,开设18门课程。下半年开办
党政干部中专班,招收学员69名,学习时间两年,开设14门课程。1985年,招收电大
学员30名。年底,共有中专和电大学员135名。(表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