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变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5&rec=10&run=13

平度县城,自西汉置郁秩县治始,二千二百多年来,或为郡、州、县治,或为侯
国之都,名称频更。元朝之前,或因兵争所毁,或为防御而筑,详情难考。
元末毁于兵乱。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土筑重修,围墙环城5里余,高3
丈, 厚1丈5尺,护城河深9尺,阔1丈8尺。建有三门:东为“迎阳门”,西为“安庆
门”,南为“永宁门”。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重修,抬高了墙基,加高了城墙,挖深了护城河,漆刷
整修了城门。动用民工13,000余人,耗银1,500两。
1632年(明崇祯五年)毁于兵乱。1637年(崇祯十年)重修,以石砌墙,高厚皆
比原墙加3尺,耗银3,700两,同时重建了州衙大堂。
1793─1794年(清乾隆五十八至五十九年) 重修城门,在城墙四角筑炮台7座,
更换了三门名称。东为“宾阳门”,南为“丽正门”,西为“平成门”。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重修(在城东门外以北取土修城,挖的坑塘,今为“荷
花湾”)。并重建了州衙大堂,改做了仪门和外大门。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秋,捻军进境,为加强防御,知州征拔民工深挖城壕,
高筑城墙。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红枪会和土匪交战,东门被烧毁,城墙有损,民国
县政府进行了安装和修复。翌年将城三门用钢板加固,刷新了匾额。国民党县党部更
改了三门名称。南谓“中山门”,东谓“平等门”,西为“自由门”。
1938年春,日军入侵平度城前夕,民国县政府征民工将城墙拆毁,古城旧砖多散
落于民户手中。日军入城后,遂强征民夫将城墙修复,不久日军撤离,县政府再次拆
墙。1938年秋,日军二次入平度城,城墙再修,并在城墙上加筑炮楼。1945年秋平度
城解放后, 城墙逐年被拆除, 城壕亦被乱石污土渐次填平。城墙之残余基石,直至
1958年后修环城公路时才拆除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