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5&rec=1&run=13

(一)

平度县位于山东半岛西部,东与东南以小沽河、大沽河为界,与莱西县、即墨县
相邻;西与西南以胶莱河为界,与昌邑县和高密县相望;南与胶县毗邻;北与掖县接
壤, 总面积3,166.54平方公里, 人口120多万。全县划分为19个镇、26个乡,共1,
862个自然村,县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蒙古族等兄弟民族58人。
平度县是个古老的县份,建县历史悠久。远在战国时期,即墨故城(俗称朱毛城,
今古岘镇大朱毛村)就在这里,田单曾在此地用火牛阵大败燕军;西汉为即墨、郁秩、
卢乡、平度四县地,汉武帝元塑元年以平度为侯国,平度、卢乡属东莱郡,即墨、郁
秩属胶东郡;隋、唐、宋、元为胶水县;明洪武二十二年改胶水县为平度州;清为平
度州(散州),属莱州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平度州为平度县。1940年,平
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析置出平西、平南、平东、共四县;1953年由四县并二县;
1956年由平度、蓼兰二县合并为平度县,属昌潍地区。1983年10月始,划属青岛市。
县城自西汉置郁秩县治始, 至今已近2,200年,期间名称频更,其地不移,据史
料记载,县城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后于五十年代旧城墙拆除,建成环城马路。如今平度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驻城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150多个,城镇人口达到35,000多人。
全县地形,大体北高南低,北部是大泽山脉,蜿蜓起伏,地跨十多处乡镇,有山
头2,000多个,是县内主要河流之发源地,主峰北峰顶海拔736.7米。大泽山又名九青
山,旧志载:“群山环而出泉,汇为大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颂大泽山的
诗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游大泽山时赋诗曰:“蓬山海上来,峰峰气磅礴。群峭卫一
尊,巍然见大泽。”
县内主要河流有20余条,分属北胶莱河和大沽河两个水系,全县较大的河流有胶
莱河、小沽河、大沽河、泽河、现河、龙王河、淄阳河、白沙河、双山河、猪洞河、
落药河等10余条,其中胶莱河、大沽河、小沽河是边界河流。胶莱河,古称胶水,因
元代曾以此河进行漕运,又称运粮河。
平度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
期长。年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7.9℃,最热月
7月份平均气温25.3℃, 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3.5℃,气温年较差为28.8℃,一
般年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节气候差异明显。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688.4毫米。
初霜一般始于10月20日,终霜多在翌年4月7日左右,全年无霜期为195天左右。
平度县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4,749,809亩,可利用土地面积
为3,692,874亩。 全县耕地2,611,500亩,人均2.1亩。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分
布广,现已初步探明的有20多个矿种,主要有金、石墨、大理石、滑石等,其中石墨、
大理石、黄金的储量比较丰富。

(二)

平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平度县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
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篇章。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平度东南乡的老百姓,为反抗压近
和剥削,就曾组织过“红枪会”“铁板会”,向地主豪绅进行过斗争。本县西乡马戈
庄村杨明斋,十九岁时出走海参崴,十月革命前即加入了俄共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
春,他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的翻译和向导被派回祖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筹
建工作。是党在创建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理论家,是党内倍受尊重的忠厚长者。
二十年代,平度县在外地求学的刘谦初,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参加了中国共
产党,积极投入了革命,1929年曾任过山东省委书记,后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
被韩复榘杀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员乔天华、罗竹风先后从外地回到了家乡,他们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家乡乔家村一带,组织起抗日的队伍。翌年,胶东区党委派出
的平度民众运动工作团,来到了大泽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不久,罗头、旋口、
二甲等村,便建立了党的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大泽山人民与日伪军开展了地雷战、
麻雀战,以斗争保卫了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大青杨一战,歼敌二百余,是抗战
初期胶东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1940年的祝沟战斗、大田战斗,1942年10月的岩刘家
战斗,都在革命斗争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平北人民投入了抗日斗争的同时,
平度西南乡岑李家、高戈庄及高平公路两侧的人民也投入了抗日斗争,闻名的高平路
上“五虎将” 曾使敌人望而生畏。1943年发生在高戈庄村的自卫战,全村260多人,
男女老幼齐上阵,先后打退敌人三次进攻,保卫了村庄家园。平度东南乡的河里套一
带,当地群众凭借林木茂密的自然环境,与敌人开展斗争。1945年9月,平度城战役,
歼敌5,000余, 拔除了敌人在胶东的最后一个堡垒。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许世友、聂
凤智、吴克华、高锦纯、贾若瑜等我军高级将邻,都在平度指挥过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国民党蒋介石即挑起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解放战争中,
平度人民又是一马当先,参军“支前”。1947年发生在平度三合山的胶河战役,歼敌
12,000余,从而扭转了胶东战局。为了支援淮海战役,平度人民组成了数万人的支前
大队,手推木轮小车,行程千余里,奔赴前线抬担架,运军粮;有的随大军南下,打
过长江去,直到解放全中国。
建国后,平度人民仍然发扬着顽强的斗争精神。1950年,全县先后有数千名青年,
响应祖国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伟大祖
国的安全及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在历次斗争中,平度县先后有5,000余名优秀儿女,为国
捐躯。革命烈士,英名千古,光照后世。

(三)

农业在平度的经济成分中,占有主要地位。全县现有总耕地面积261.15万亩,东
北部是丘陵, 中部是平原, 西南部是洼地。新中国成立前,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
“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下场饱犁雨,吃顿蛤蟆肉。”有名的平度“南大洼”,“春
天白茫茫(盐碱地),夏天水汪汪,秋天一片茅草荒”。农业经常受到涝灾的威胁。
北部与东北部山区土壤瘠薄,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以1949年为例, 全县粮食单产仅有
161斤, 棉花单产20斤,广大人民群众过着“半年糖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随
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生产力初步得到解放,同时对自然条件进行了初步改造。如
1965年冬至1966年春,全县20万人上阵,开挖了百余里长的泽河,解决了南大洼的排
水问题, 使平度的农业生产有了初步改观。到1966年,全县粮食单产提高到291斤,
棉花单产65斤,但农业生产仍处于一种低水平。
平度农业的真正起飞,是从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胶东半岛各县农
业产量均已跨过《纲要》指标,唯有平度粮食单产只有三四百斤,一种无形的压力,
促使县委一班人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从改造平度的自然条件入手,扭转农业长期落
后的局面,拉开了彻底改造平度山河的战幕。通过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实
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大地畦田化。治理过的农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沟渠成网,
保证了农业的高产稳产。蓼兰丰产方的成功,使县委决心大了,胆子壮了,第二年,
平东、平西、平北三个农田基本建设战区指挥部相继成立,以后每年坚持进行农田基
本建设,每年冬春,全县约有二三十万人上阵,风餐露宿,向大自然宣战,到1983年
底统计,全县累计完成整地改土195万亩(其中洼地100万亩,平原地75万亩,山地20
万亩)。为充分发挥山区、平原、洼地各自的种植优势,从1978年始,县委根据平度
的自然条件,在农作物的布局上确定了“东油西棉,南桑北果中间粮”的区域化种植
规划。由于生产条件的彻底改变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保证了农业的高产稳产,带
来了农业丰收,在连续五年大旱的情况下,平度县的农业产量持续增长,到1985年,
全县粮食单产已达1,200余斤,棉花单产保持在100斤以上,农业生产从此摘掉了长期
落后的帽子。

(四)

平度之工业, 建国前除有几家小手工业作坊外, 几乎是一张“白纸”。1936年
《续平度县志》载:“邑之工业,为陶、为瓦、为石、为木、为皮革、为服饰、为染、
为铜铁,大率切于农村日用,无特殊可纪。”建国后,县城始设裕民铁工厂、面粉厂
等, 设备简单,规模很小,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306万元。五十年代至六十
年代,县办工厂大部分属于手工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加之长期以来“左”
的影响,平度工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平度工业的开始振兴,同农业一样也是
始于七十年代中期。1975年,县委分析了平度工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原因,为使工业
更好地支援农业,抓住了阻碍平度工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克服了重重困难, 开展了电力、化肥、水泥工业三大会战,完成了潍坊至平度110千
伏输变电工程,初步解决了能源问题;通过对化肥厂、水泥厂的扩建工程,提高了年
产合成氨和年产水泥的能力。三大会战的成功,为平度工业的发展增添了翅膀,带来
了生机,同时带动了机械、化工、轻纺、矿产、建材等各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工厂逐
渐有了自己的定型产品,有的还创出了部或省优质产品,如民丰牌碳酸氢铵、银光牌
大理石、五吨拖车等。大理石、石墨制品等已打入了国际市场。1985年统计,县、乡
(镇) 工业企业已有290多个,工业职工已达35,000多人,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3,900
多万元,为1949年建国初期的143倍多。

(五)

平度之教育,过去由于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建国前,
全县仅在县城有一处中学,广大农村儿童入学率甚低。建国后,教育事业得到党和政
府的重视,逐步普及了小学教育,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普及初中教育,特别自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工作列入了县委的议事日程,县委书记亲自抓教育。县委对
智力投资和发展基础教育十分重视,1982年至1985年,全县集体和群众向教育投资已
达3,000多万元, 相当于建国三十多年国家投资总和的四分之一。在校舍改造中,下
决心解决“黑屋子、土台子”的问题,1984年经青岛市校舍检查验收,全县45处乡镇
全部验收合格, 同时为提高教育质量,县投资300多万元,建起四处师资培训基地和
一处师资培训中心。 自1982年以来,平度县先后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4,760多名,
全国87所名牌大学, 除中山大学外,皆有平度籍的学生。1986年9月,被国家教委誉
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文化事业比较活跃,东南乡仁兆一带的柳腔戏,城西宗家庄的木版年画,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被誉为我国书法瑰宝的天柱山魏碑,吸引着国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
者,前来参观的络绎不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贯彻了富民政策,随着人
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截止1985年统计,全县电影放映单位已
达450个, 乡镇影院达到20处,农村文化室、图书室、青年之家越来越多。县、乡文
艺创作队伍日益扩大,1981年,本县作者辛显令编写的电影剧本《喜盈门》,经上海
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映后,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喜看今日平度大地,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文化教育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振
奋,城乡上下一派生机。广大农村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新居,代替了过去的草坡土屋,
小麦成为农民的常年主食,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沙发等中高档生活日用品,已
大量进入农民家庭。县城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主要街道已经拓宽,以荷花桥为中心
的风景区已初步形成。今昔对比,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