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9&run=13

即墨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
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公元前
722年,“纪人伐夷”,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
“莱共公奔棠”,棠属莱夷,古城址在今移风店乡古城村。齐灭莱后,即墨属齐。公
元前347年左右, 齐威王以万家加封即墨大夫。当时的即墨城在今平度县东南部朱毛
村一带。战国时期,即墨城是一个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的地方。在古代货币中,
有即墨“刀币”,其面文字样迄今已发现“節墨法化”、“節墨之法化”、“節 之法化”数种之多,以此足见即墨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后来的田单以
火牛破燕军之战,更使即墨成为历史名城。
秦统一中国, 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公元前206年,项羽徙田市为胶东王,公
元前164年, 汉文帝立熊渠为胶东王,公元前154年和公元前148年,汉景帝先后立刘
彻、刘寄为胶东王,都以即墨城为都城。
西汉时,今即墨县境内除含有古即墨县的东南部外,尚包括壮武县、皋虞县、不
其县等地。壮武县城在今蓝村镇古城村,皋虞县城在今温泉镇东皋虞村,不其县城在
今崂山县城阳之北,另有汎乡侯城在今留村乡舞旗埠东。新莽时期,即墨改称为“即
善”,壮武改称为“晓武”,皋虞改称为“盈庐”。新灭后,“即墨”等旧名恢复。
东汉建武年间,皋虞县废除。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即墨、壮武、不其三县均属于
魏,即墨县隶北海国,壮武县隶城阳郡,不其县隶东莱郡。晋统一后,即墨、壮武两
县的隶属关系未变, 不其县属长广郡, 且为郡治所在。十六国时期,即墨一带在约
100年间, 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大致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燕等国。
南北朝时期, 隶属于宋时,壮武县废除;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即墨县与不
其县同时废除,并入长广县。
隋朝,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兼有原壮武、不其、
皋虞三县故地,属莱州(东莱郡)。唐及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宋时,属京东东路
莱州(东莱郡)。金改京东为山东,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元时,属中书省山东东
西道,先后隶益都路、淄莱路、般阳路莱州;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隶胶州府:
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即墨县再次被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约
在1349年(元至正九年)前恢复建制。明时,属山东省,初隶青州府,1376年(明洪
武九年),归胶州领属莱州府。
元末明初,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即墨东南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
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在县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
1402年(明建文四年)置鳌山卫(在今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丰城
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1734
年(清雍正十二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清代,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清末改属胶州。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
年),德国侵略者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占胶州湾,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
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今青岛市及崂山县的大部分地区)
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失利,无暇东顾,1914年,胶澳租
界又为日本夺去,至1922年才为中国收回,置胶澳商埠,后称青岛市。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913年(民国2年)废府设道,即墨县属山东省胶东道。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日伪政权于1939
年6月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政权
随之消灭。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1942年9月2日,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乡)建立。1943年8月,
大致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
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
解放战争时期, 即墨县、即东县民主政权同属胶东区南海专区。1949年5月26日
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春撤销南海专区,即墨县和即东县同属胶州专
区; 1956年3月, 即东县并入即墨县, 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
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
1987年的县界是:北邻莱西县和莱阳县,东北隔丁字湾邻海阳县,西北以大沽河
为界邻平度县,西邻胶州市,南邻崂山县,东临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