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轶闻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762&run=13

即墨逐女
〔汉〕刘向
逐女,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无父母,状貌甚丑。齐相妇死,逐女
造襄王之门而见焉。王与之语,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
不安,栋不安则榱堕,屋几覆矣。王则栋也,庶民榱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
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王曰:“吾相奚若?”对曰:“王之相,比目鱼也。
明其左右,贤其夫妻,此内比外比也”。王曰:“吾相可易乎?”对曰:“中材也,
求之未易得也。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
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立,则此可用矣。”王曰:“善!”遂尊相,以逐女妻之,齐
国以治。
作者简介:刘向,汉谏大夫、中垒校尉。此文载于所著的《说苑》。
即墨黄梓山
〔清〕张谦宜
即墨黄梓山,曾判松江摄府事。董思白应录科,例由郡试送。题为“不降其志至
降志辱身矣”。呈卷时,风旋长据,见绛裩映日。黄公怒其浮华,责之不伏,乃加诟
答,摈其文不录。董忿勉入北雍,子丑联捷入翰林,至讲读学士。黄公亦为巡抚,入
为大司马。董以为庸碌草疏劾之,将以付台省,置稿砚下而出。周季平同馆相好,偶
访不值,坐以待之。见砚底纸露,以为诗稿,发之,见疏,大骇。董至,周季平长跪
不起, 董亦屈膝怪问。 周云:“有一事,年丈许,乃敢起。”董惊询必允,乃曰:
“黄某, 小女之翁也, 伏乞宽宥!”董大哭,谓此冤终不得伸矣。犹于稿尾自记:
“假令受知俗吏,此文焉知不没没也。”其不能忘情如此。后日杨大洪参黄“三大罪,
八可杀”说者以为有根,黄遂致仕以终。
作者简介:张谦宜,胶州人,清康熙进士。工诗。此文载于所著的《斋文集》。
郭华野
〔清〕蒲松龄
……吾乡郭华野先生……以清骾受主知,再起总制荆楚。行李萧然,惟四五人从
之,衣履皆蔽陋,途中人竟不知其为贵官也。适有新令赴任,道与相值。驼车二十乘,
前车数十骑,驺从以百计。先生亦不知其何官,时先之,时后之,亦以数骑杂其伍。
彼前马车怒其扰,辄河却之。先生亦不顾瞻,无何,至一巨镇,两俱休止。乃使人潜
访之,则一国学生加纳赴任湖南者也。乃遣一价召之使来。令闻呼骇疑,反诘官阀,
始知为先生, 悚惧无以为地, 冠带匍伏而前。先生问:“汝即某县尹耶?”答曰:
“然”。先生曰:“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驺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
可即旋归勿前矣。 ” 令叩首曰:“下官尚有文凭”。先生即令取凭。审验已,曰:
“此亦细事,代若缴之可尔。”令伏拜而出。归途不知何以为情,而先生行矣。世有
未莅任已受考成者,实所创闻。先生奇人。故信其有此快举耳。
《聊斋志异》
郭琇劾明珠
康熙间,山左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瑞卿名琇。当

珠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郭刚直性成,尝於明珠寿日,胪举其劣迹,
列入弹章上之。旋复袖所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投刺。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
肃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明喜问曰:“御史公近来
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曰:“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
毕,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巨觥狂吸之,疾趋而出,
座客大骇愕。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清稗类钞》
康霖生断案
〔清〕杜怡亭
顺治间,邑侯康公霖生,河南人。爱民而政不尚宽,发奸摘伏,一时称神君焉。
尝元日行香,闻姑妇诟谇,召问之。姑失目,诉妇不孝,私食肉,食己以菜,妇力白
其无。公笑曰:“元旦喜庆,胡争口腹?”命带入衙中,公坐堂上,坐二人於檐下,
饮以酒,温语和之,察妇醉,即命掖出,趋命速行,将及仪门,复掖回。妇大吐,果
食肉。乃严责之。邑西村某,种瓜路傍,见一妇抱子过,姿色逾中人,强与语。不应。
即摘上好西瓜二诱妇求欢。方扰攘间,公至,某大惧,诬妇窃瓜,指所摘为证。妇据
实诉。公怒喝妇曰:“光天化日之下,谁敢无礼?汝窃且刁,此风何可长!”命夺怀
中儿与某曰:“以此为罚。”妇大号。公促某抱去,行数步,呼之还,曰:“并携瓜
去。”某既抱子,不能复携二瓜,拾此遗彼,卒无如何。公笑曰:“男子固不如妇人
耶?可还若子。”竟治以法。公尝言:“居官须有学问,学问深则处处尽心,自然事
事妥贴。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道何道也,爱何爱也,召父杜母,固应兼之,不
揣其本,而齐其末,一毫卤莽,千里之谬。”或曰公有异术,铁甲不入。堂口衙内蚊
不扰人,鸭绿池蛤蟆不鸣,皆公所为也。
作者简介: 杜恰亭, 名延訚,即墨县人,清乾隆副贡生,曾任馆陶教谕。著有
《史略》、《姓略》、《谭略》。此文载于《谭略》。
唐宗煜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蔚竹庵有一位颇具爱国之情的道长,他的名字叫唐
宗煜,即墨县人。1935年他由崂山的蔚竹庵到西安八仙庵任道长主持庙事。当时东北
军的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的将领杨虎城均驻扎西安,面对东北三省的失陷和蒋介石的
不抵抗主义,张、杨二人义愤填膺,积极寻求抗日救国之真谛。唐宗煜十分敬佩张、
杨二位将军报国之志,从道义上舆论上大力支持,因而受到杨虎城将军的接见,并成
了亲密的朋友,唐认杨母为义母。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杨虎城将军为唤起将士和民
众枪口对外,共同抗日救国的决心,筹办了一次大型祭岳活动,由唐宗煜协助他从武
当山、龙虎山、北京白云观、辽宁千山、济宁长青观、崂山百福庵等各大庙庵请来能
吹奏道乐和会唱祭岳歌的道士,于十二月岳飞忌辰,在西安大雁塔前搭了仪门,摆了
大祭坛,组成了有笙、管、笛、萧、韵牌、木鱼、磐、钟、鼓、铛等乐器的70多人的
道士乐队, 与旗、匾、扇、马叉及唱合的道士共100多人的祭岳队伍。主祭官是杨虎
城,唐宗煜担任道士主持。道乐队与唱合的道士们演奏、演唱了《满江红》及另外几
支祭岳曲牌。当时在场的上万名士兵和广大民众,被这几首激昂、悲愤的曲子感动得
个个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乐毕,杨虎城将军发表讲话,号召停止内战,团结一致,
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博得了与会者暴风雨般的掌声。“团结一致!枪口对
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震撼古城西安的上空。这一次祭岳活动,对唤起民
众,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积极协助主持这次祭典礼仪
的唐宗煜,竟是出自蔚竹庵的道长,这是鲜为人知的。
《崂山志丛》
罗祖
〔清〕蒲松龄
罗祖,即墨人也。少贫纵。族中应出一丁戍北边,即以罗往。罗居边数年,生一
子。驻防守备雅厚遇之。会守备迁陕西参将,欲携与俱去。罗乃托妻子于其友李某者,
遂西。自此三年不得返。适参将欲致书北塞,罗乃自陈,请以便道省妻子。参将从之。
罗至家,见妻子无恙,良慰。然床下有男子遗舄,心疑之。既而诣李申谢。李置酒殷
勤,妻又道李恩义,罗感激不胜。明日,谓妻曰:“我往致主命,暮不能归,勿伺也。”
出门跨马去。匿身近处,更定却归。闻妻与李卧语,大怒,破扉。二人惧,膝行乞死。
罗抽刃出,已复韬之,曰:“我始以汝为人也。今若此,杀之污吾刀耳!与汝约:妻
子尔受之,籍名亦尔充之,马匹器械具在。我逝矣。”遂去。乡人共闻之于官。官笞
李,李以实告。而事无验见,莫可执凭,远近搜罗,则绝匿名迹。官疑其因奸致杀,
益械李及其妻。逾年,并桎梏以死。乃送其子归即墨。后石匣营有樵人入山,见一道
士坐洞中,未尝求食,众以为异,赍粮供之。或有识者,盖即罗也。馈遗满洞,罗终
不食,意似厌嚣,以故来者渐寡。积数年,洞外蓬蒿成材。或潜窥之,则坐处不曾少
移,又久之,见其出游山上,就之已杳;往瞰洞中,则衣上尘蒙如故。益奇之,更数
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土人为之建庙,每三月间,香楮相属于道。其子往,
人皆呼以小罗祖,香税悉归之。今其后人,犹岁以往,收税金焉。沂水刘宗玉,向余
言甚详。余笑曰:“今世诸檀越,不求为圣贤,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
佛,须放下刀子去”。
作者简介: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
(今属山东省淄博市)人。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
斋俚曲》等,本文载于《聊斋志异》。
悬羊岛
在即墨县洼里乡洼里村东南约2公里的地方, 曾有个小岛,名叫悬羊岛。沧海桑
田,现在这里已成为近海陆地了。但“悬羊击鼓”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汉初,齐王田横率败兵,退到了即墨东海之滨的这个小岛上,决定撤到海中一个
较大的岛上去,以图东山再起。可是东距海岛20余里,追兵在后,情势紧急,于是田
横当机立断,布疑阵以惑敌。他命令士兵在小岛上遍插旌旗,并把许多只山羊用绳索
绑在树上,在每只山羊脚下放一只战鼓,羊蹄蹬跶,击鼓作响。追兵赶来,远远望去,
只见天色沉沉,海雾茫茫,旗帜飘飘;耳际战鼓咚咚,威武悲壮,隐隐似有千军万马
埋伏。追兵立即停止前进,及至他们探明情况时,田横和他的将士们已渡海登岛。追
兵们只好望洋兴叹!
训虎山
训虎山,位于即墨县城南6公里处,海拔156米,以“童恢训虎”故事而得名。
童恢, 字汉宗, 汉代琅琊姑幕(今山东莒县东北)人,和帝(刘肇)时任不其
(古城址在今崂山县城阳北)县令。
相传童恢任不其县令时,这座山上有一只猛虎,时常伤害百姓。有一农妇住在东
山脚下,与独子相依为命。一天,儿子上山打柴被猛虎吃掉,剩下老妇孤苦伶仃,无
依无靠,整日站在村头的高埠上哭喊她的儿子,童恢得知此情后,气愤异常,决心捕
捉猛虎,为民除害。
童恢带领官兵赶至山下,挖坑设栏,终于逮住了猛虎,并就地进行审讯。他怒对
猛虎,大声呵斥:“杀人者要偿命!”猛虎长啸一声瘫软在地。童恢又道:“念尔兽
类,如能知罪,不再伤人,还要代子行孝,赡养老妇终身,可暂免死,以观后效”。
那虎听后呜咽泪下,表示悔改和服从。它将老妇背回山洞,一直伺候到寿终。现在,
山的顶部有一岩洞,传说就是当年猛虎居住的地方。当年老妇呼叫儿子的埠子,就是
今天的“叫儿埠”。
鹤山摸钱涧
鹤山仙鹤洞之东,危崖耸立,下临深壑,人们称此壑为摸钱涧。传说,元代人徐
复阳,双目失明,元统年间(1333—1334年)入鹤山求道,其师为验其是否虔诚,将
七枚铜钱掷入涧中,令其寻回。涧中乱石碴砑,荆棘丛生,而且夏有激流,冬有坚冰。
徐复阳竟毫不犹豫,毅然承诺,遂攀援崖壁,下到涧底,全神贯注地探索寻觅,不分
昼夜,不顾寒暑,不畏艰险,坚持三年,终于将铜钱全部摸到。在艰苦的磨练中,悟
得了道理,遂隐居山中,潜心修道。后竟恢复了视力,著有《迎仙客词》。“深涧摸
钱”的故事给人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启示,至今仍在流传。
金口名称的由来
即墨县金口在清朝中叶以后曾是山东半岛著名的通商港口。鼎盛时蚁舟盈港,商
舶辐辏,南客北旅,往来不暇,行商座贾,肩踵接摩,每天进出港的船只上百只;时
有“三百六十盘油碾,三百六十只舢板”之说。商贸兴隆,为县内之冠。
金口原称金家口。这儿黄海内伸,两岩相夹,风平浪静,形成天然的“避风港”,
但因地偏一陬而无人居住。据传初有金姓夫妇逃难至此,结草为庐,捕鱼为生。由是,
渔人皆称此处为金姓家那边海口,久而演变为“金家口”,后简称“金口”。有一年,
一只南方商船,避风暴于金家口,因船搁浅,船商不得不将所载货物卸岸,就地出售,
不意当地人争购其货,遂发大财;接着又就地购盐,运回盐粒珠贵的南方,高价销售,
又发大财。于是,南方客商闻之纷来,金口也日益繁华起来。
瞽僧传技即墨
永德堂先高叔祖,讳光中,武生也,住张村土楼。有瞽僧,自陕西至,教以拳勇。
始以砖缚履底,教之超越,后易以铁,习之久,脱去铁履,腾趠扑捉,捷如飞隼,有
百夫莫当之勇。方桌下舞双刀惟见寒光一片,围绕身际,桌足略无碍。邻家有健骡不
能制,光中祖挺腹立其后,任其奋踢无动摇容,握拳入骡口中,无切齿牙痕。入树德
堂大门内,隔堂厅数重,飞腾而过,落住宅庭中,惊吓家人,以为笑乐。入内书室,
蹲居屋隅,曰:“兄屋何其坚也!”两肩一耸,墙上下绽裂寸余。银工约造银器,至
期往,以杖指其肋,曰:“何未完也?”工人如被刀矟,叩首乞命。又以杖指之曰:
“愈矣”,其痛如失。瞽僧归,又教一弟子。传其半,曰:“吾老矣!欲求其全,非
即墨黄某不可。”其人至东阁外通衢扑跌为戏,观者如堵,光中祖亦往观焉,手略为
照拂,其人即拜曰,“此必黄兄也!”相与归,尽传其技而去。或曰,瞽僧知先太保
祖有软甲一付,薄如纸,刀矢不能入,悬楼梁上,为所窃去。僧盖为盗甲来者。
《黄氏家乘》:今毕家村毕正乐传此技,曾为小儿象轼运气排功,甚为得力。闻
毕传之蓝恒倬,蓝传之雷某,雷传之黄某。其名曰霸王功,与罗汉功稍异。罗汉功从
鼻中收气,口中出气,是为清气。此功运气,均从口中出入,是为浊气。罗汉功以皮
排气,此以手排。此其所以异处,而收效视罗汉功较捷。
《崂山续志》
神医乔范
乔范是刘家庄镇埠东村人,因医术高明而扬名乡里。大约在明末年间,登州府总
镇的母亲得了重病,久医不愈。后来,听说乔范医术高超便派役人来请。乔范前往,
评脉确诊是肺内长瘤,便对总镇说,病瘤要除掉,必须取用她平日最喜用之物。总镇
想了一会,母亲最喜欢的一件东西就是一个玉碗,于是商量,老母用药时,即以此玉
碗盛水喝。主意定后,乔范便出药方、煎药,忙活得汗流满面,总镇即用玉碗盛上水
端给乔范喝茶,乔范一再推让,总镇端碗不放,乔范作出生气的样子,将玉碗打翻在
地,摔得粉碎。老母见此情,竟认为乔范无理,不识抬举,又将心爱之物打碎,便火
冒三丈,起身大骂乔范。这时候,乔范立即让总镇端药让母亲服用,结果药到病除。
乔范说:老母病在肺内,如不用此法激之便用药不到,病不能除。总镇老母病愈,非
常感谢乔范。住了几日,乔范要回乡,总镇立即备了车轿送乔范。走了一程路,遇见
一美女在湾岸洗衣裳,便对差役说:你想喝酒,现在有人设宴。便叫差役过去把这洗
衣女子抱起转三圈扔下。差役照此做了,女子哭着跑回家去,叫出二十多人围住车轿
要动手打人。乔范便向来人说明,因这女子身患黑豆病,久隐不发,不用此法激之将
死在旦夕,来人立即回到家里,见女子果然出了一身黑豆,便宴谢乔范、差役救命之
恩。
还有一次,乔范在路上行走。迎面过来出殡葬的,乔范发现棺中滴出鲜血,立即
对殡主说道此人没死,殡主觉得惊讶,立即打开棺木,死者是一难产孕妇,乔范便在
她的腹部连下两针,顿时,一胖婴儿呱呱降生,女子也苏醒过来,一家人感恩不尽。
乔范说:“你们看,婴儿双手留有针眼,这是婴儿双手揪住母的心芯所致,被针扎后,
婴儿松手,母子得救”。从此,乔范被人们称为“神医”。
灵山铜像被盗记
灵山碧霞元君殿内,供奉的碧霞元君是一尊铜像,高一米三、四,约在1924年,
被即墨城北乡林戈庄村一个外号叫“杨大仙”的人盗卖给日本浪人了。事情的经过是
这样的:
杨大仙,出身地主家庭,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纨绔习气。
中年时候,把家产荡尽,又吸鸦片成瘾。他在青岛购买毒品时,由人介绍,与一个名
叫中岛速一的日本浪人认识了。中岛速一探知灵山顶有一尊铜像,就撺掇杨大仙盗卖
给他,他愿出大洋1200元。当时的1200元是一笔巨款,杨大仙利令智昏,就把这事答
应下来。
林戈庄, 在灵山南面,距灵山顶不过5华里。杨大仙对山上事物了如指掌。他从
即墨北阁里雇一姓傅名二的大车。言明从灵山把铜像拉到青岛,给脚力费大洋40元。
然后又到山东头村(在灵山东面山脚下)找木工作了一个大木箱;而后再到灵山村找
到他的朋友地痞流氓于天德和宋绍宾,共同计议盗铜像事。他们三人商议好以后。叫
傅二先把大车赶到灵山街车店内,在一个月黑夜,把大车赶到灵山北面山脚下,杨大
仙等三人上山把铜像装进木箱里,外面加棉被包裹好,用绳子捆起来,由灵山后面山
势较平坦的地方慢慢翻滚下来,装上傅二的大车,拉到青岛交给日本浪人中岛速一。
在给脚力钱时, 杨大仙说日本人只给了800元,所以只给傅二20吊钱。傅二不让,但
又怕嚷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也难脱干系,就忍痛接了钱。在接脚钱时,傅二对杨大
仙等三人说:日后若犯了官司,我一定把你们一个个毫不隐瞒地说出来。
灵山顶当时虽有一个小有规模的建筑群,但那时不住道士,归灵山社代管。除了
逢山会外,农忙期间,很少有人上去。因此,铜像被盗数日,竟没有被人发觉。
灵山村里有一座倒座庙,庙里供着观音菩萨像。里面住着一个姓段的道士,这段
道士在出家前,系东三省拉杆子的土匪头子,与当年东三省督办张作霖是把兄弟,后
来出家,住在灵山倒座庙里。这段道士虽系出家人,却烟火气很重,吃喝嫖赌,样样
都干。钱花没了,就去东北找他大哥张作霖或到天津找他旧日的部下弄钱花。他在天
津便听说灵山顶铜像被盗,回到灵山村以后,立即去告诉灵山社社长吴正谟。吴正谟
起先不相信会有这种事,可是到山顶一看,果然是像去庙空。
杨大仙盗卖铜像事,虽系暗地里干的,但一些蛛丝马迹,还是被人们暗地里谈论
着。吴正谟和段道士就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向即墨县政府告发。县长张金城拘捕了杨
大仙和傅二,于天德和宋绍宾闻风潜逃。县长问明盗像前后经过,把杨大仙判了无期
徒刑,傅二无罪释放。这一件灵山顶铜像盗窃案,就这样马马虎虎结了案。
盗铜像案发后,灵山村有一个叫张家美的人,小有怪才,他写了一联求对,云:
“菩萨静极思动,偕大仙、一车二马,南海(当时即墨北乡,称青岛为南海)朝观音”。
一直到现在,虽没有人给确切对上下联,而这只上联却反映出了灵山顶铜像被盗的真
实情况。
“七七事变后”,即墨县县长史景洲西逃,杨大仙出狱,于天德和宋绍宾早“寿
终正寝”,而灵山顶的碧霞元君铜像,渡海到日本后,再也没有谁人知道她的消息了。
刘渥堂装疯
刘渥堂,即墨县城关后坊子街人,早年经商,在即城“新兴泰”批发布庄和“新
盛泰”纸庄任监理。在商界中素有声望。1933年他被选为即墨县商会会长,甚受商界
推崇。
1938年1月, 日寇侵占即墨城,成立伪政权,稍有爱国之心的人以干伪事为耻;
而部分民族败类却趁机趋炎附势,卖国求荣。汉奸张子安急忙由青岛窜回即墨,组织
起维持会,为日寇效力。他为了笼络人心把即墨的商界控制到手,便任命刘渥堂为维
持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刘渥堂为了不当汉奸,不留骂名,坚决推辞不干,为了免遭
杀身之祸,他便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的绝招——装疯。他整天披头散发,满面污
垢,衣着不整,胡言乱语,街坊邻里大为震惊,都说“刘渥堂痴了”。
张子安闻讯后有点不信,恐其有诈,便亲自同日本司令官到刘渥堂家中察看。进
门后,见他言语颠倒,举止行动完全象一个精神病患者,便信以为真。后来,有人向
日本人密告,说刘渥堂是装疯,意在拒绝为皇军效劳。日本司令官听后大怒,立即带
领张子安等人来到刘渥堂家。刘渥堂得知消息后,故意将家中的家具、摆设、锅碗瓢
盆砸得破烂不堪,满屋狼籍。正当日本司令官同张子安等人进得门来,刘渥堂捧起便
盆里的屎尿就喝,混身被屎尿抹得臭不可闻,语无论次地乱说乱道。看上去“痴”得
比上次更甚。日本司令官和张子安见状连忙掩鼻退出,不再追究。
过了不长时间,刘渥堂以治病为名离开即墨,住进了青岛医院,在一名女护士的
帮助下改名换姓隐居下来。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后,他才回到即墨重新在商界出头露
面,并出任即墨县商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