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见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718&run=13

常见传染病防治 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内鼠疫、霍乱、天花、回归热、伤寒、麻
疹、疟疾、疥疮等瘟疫常呈暴发性流行。据记载:1867年(清同治六年),霍乱流行,
患者朝疾暮故, 富绅也皆藁葬, 有些村庄死于疫者比户皆有。 全县死亡约5万人。
1910年(清宣统二年)春,蓝村鼠疫流行,病死百余人。1917至1918年,回归热流行,
山旺庄(今属南阡乡)死亡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32年,岛里一带(现丰
城、王村、洼里三乡镇)霍乱流行,48个村死亡300多人,其中仅山东头村即死亡100
人。 1941年春,洼里乡麻疹流行,仅泊子村就病死婴幼儿104人。段村柳林村因伤寒
流行,2个月就死亡33人。全县因“天花”流行。致儿童死亡、致残者不计其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力开展了以
“二管五改”(管粪便、饮水,改厕所、水井、鸡窝、畜栏、炉灶)和消灭蚊蝇为主
要内容的除害灭病运动。采取各项技术措施,杜绝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大力开
展预防接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开展牛痘疫苗接种,致使天花于
1959年在县内绝迹。1970年开展“精制白喉类毒素”和“百、白、破”三联疫苗基础
免疫以来,白喉病在县内再未发生。196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于26处公社流行,发
病3732例, 死亡204人;其中最为严重的鳌山公社发病489例,死亡4人;段村公社发
病326例,死亡21人;1968年发病4568例,死亡115人。1980年,全县开展流脑多糖体
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全县发病34人,发病率3/10万;1987
年发病11例, 发病率1.11/10万。1964年全县发生麻疹15477例,死亡449人。1970
年开始施行麻疹疫苗接种,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发病率控制在5.2/10万;1987
年发病3例,发病率为0.30/10万。60年代以来全县曾有两次疟疾大流行,1963年发
病1733例,1970年发病3533例,疫区主要分布在即墨西部涝洼区;由于采取了以消灭
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经过20余载的积极防治,1984年发病仅4人,发病率控
制在0.4/10万。1951年以县卫生院为指导中心,全县先后建立了9个黑热病防治站,
免费为群众治病。1954年,开展了黑热病普查,先后普查了8个区78个村,54500人,
查出可疑病人1396人, 确诊195例。1950年至1968年,全县共治愈黑热病人1967名,
使该病于1968年基本绝迹。 1954年,全县发生狂犬病14例。1980年全县被犬咬伤400
余人,发病9人,死亡6人。县卫生防疫站号召全县群众捕杀家犬,并与兽医站协作给
健康家犬施行免疫注射, 由于杜绝了该病的传播途径,1987年仅发病1例。1950年,
即东县召开防治麻风病会议,确定古阡、南阡、马坪、青山后为重点村进行防治,两
县分别在东演堤村,窑头村、北王村、乡段泊岚村设了五个点进行防治。1958年,于
王村丈二山设第一麻风村, 在白庙二旺村设第二麻风村; 至1984年全县共查出病人
602人, 治愈430人,死亡135人,尚有46人正在治疗中。从50年代开始,县内逐步建
立健全了肺结核病防治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大力推行防治工作;
1952年开始开展儿童卡介苗接种以来, 该病发病率逐年减少,1983年被控制在0.05
%。
地方病防治 即墨县地方病主要有肝吸虫病和地方性氟病等。1962年6月至7月,
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对南泉、 蓝村、城关三处公社9个大队进行肝吸虫病查治,先
后检查了1989人,其中阳性246例,以蓝村公社的感染率为最高,平均26.1%。1974
年,在青岛医学院、烟台地区卫生防疫站的指导下,县卫生部门又对蓝村公社进行全
民性普查普治, 先后在24个大队检查21030人, 其中阳性1328例,感染率6.31%。
1976年,县卫生局组织24名医务人员,先后对地处涝洼区的南泉、刘家庄、移风、大
祉庄、长直、段泊岚、瓦戈庄、七级、普东、乔家屯10处公社和地处丘陵的灵山、金
家、 下泊、王村4处公社进行全民性肝吸虫病普查普治,共检查338259人,查出患者
7305例; 涝洼区域的感染率为2.99%,丘陵区域的感染率为0.4%;11—20岁年龄
组感染率最高,为29.5%,次为21—30岁年龄组为23.5%;普查后,采取综合措施
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展。为防治地方性氟病,于1980年,县卫生
部门对22处公社的148个大队54800人进行氟中毒调查, 查出患者15600人。1983年,
成立了县“除氟改水” 领导小组,对全县210个村庄的饮水进行了除氟处理,受益者
19.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