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703&run=13

1914年(民国3年) ,即墨县考院高等小学、女子高等小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
无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的内容仅限于列队、步伐训练等。1921年(民国10年),考
院小学设专职体育教师,指导学生短跑、跳高、跳远。1926年(民国15年),私立萃
英中学将篮球、足球列为体育课内容。1932年(民国21年),私立信义初级中学设铁
饼、铅球、撑杆跳高等体育项目。这时期,因受场地设施的限制,体育活动很少开展。
抗日战争前后,中学和较大的小学都设体育课,也有简陋的体育设施,但体育活动不
经常。
1950年开始,各学校每周设体育课,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1951年,推行国家体委颁布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1954年,实行
国家体委颁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学校体育日
趋兴盛, 中学一般每年举行1至2次校运动会, 小学除自行组织单项比赛外,还利用
“五一”、“六一”等节日,以学区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加区(镇)举行的运动会。
1955年贯彻执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翌年对小学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了
分批培训,学校体育教学有了统一要求。1957年,一中、二中、三中开始成立体育队。
1964年,“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体
育活动停止。后来在中学中开展了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1970年,中小学执
行教育部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每周设2节体育课和2节课
外体育活动,坚持每日做广播体操和眼睛保健操。同年,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国家
体育锻炼标准》。各中学和公社每年召开春季和秋季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体育水平
有明显提高。1979年,中、小学贯彻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和《中、 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 》,体育课教学和达标活动进一步加强。
1980年, 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率为:小学生15%、初中生25%、高中生30%。
1984年,即墨一中、即墨二十四中经青岛市体育运动委员会、青岛市教育局、共青团
青岛市委员会检查确定为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即墨二中、即墨三中、即墨镇庙头
联中、即墨镇胜利街小学经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县教育局检查确定为田径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
1987年,全县有109169名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县平均达标
率为92.2%。 其中,县直学校平均达标率为97.7%,乡镇学校平均达标率为90.1
%。 有49处学校达到省、 市“达标”先进单位标准。全县中、小学共有田径运动队
300个,运动员4000多人;球类运动队124个,运动员1251人;专职体育教师61人。累
计全县各中、小学有7人11次破全国、山东省的纪录,7人8次破地区、市纪录。
1963年春, 即墨县业余体校成立,附设在即墨县城关坊子街小学,有兼任校长1
人,副校长2人及兼职教练1人。开始时学生有34人,后发展到90人。有田径、射击、
乒乓球3个队, 1965年又设小足球队,训练场地及设施较齐全。“文化大革命”后停
办。 1973年7月重新恢复。1977年11月,业余体校迁万寿宫体育场,并由短期集训改
为统一招生、长年训练。1985年1月,业余体校单独设立,有专职校长、副校长各1人,
教练5人。 业余体校成立来,先后办起男女篮球、男女田径、男足球、男女乒乓球等
训练班。 为全县培训体育骨干近千人,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135名。其中输送给大专
院校120人,山东省体工队9人,部队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