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670&run=13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德国柏林基督教会在即墨城南花园村教堂院内创办私
立萃英书院,课程有圣经、德文、国文、数学、史地等。1914年(民国3年)停办。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同盟会会员鄷西园等人于蓝村创办胶莱公学,教员
5人,学生100余人,民国成立后迁高密,更名海右中学。
1925年(民国14年),美国基督教鲁东信义会在萃英书院旧址设私立萃英初级中
学,课程有圣经、英文、国文、数学、公民、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音乐、
体育、 图画。学制三年。至1931年(民国20年),学生共毕业4届63人。1926年(民
国15年),美国鲁东信义会在即墨城东门里考院北头建私立坤德女子初级中学。1929
年(民国18年),更名为私立鲁东女子初级中学,课程学制与萃英初级中学相同。至
1931年(民国20年) 共毕业学生3届32人;同年萃英初级中学与鲁东女子初级中学合
并为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翌年迁于即墨城关胡家村南(今即墨一中校址)。自
1932年(民国21年)至1937年(民国26年),共毕业学生6届184人。
1931年(民国20年),县立师范讲习所改组成即墨县立初级中学,设初中、简师
两部,初中学制三年。1937年(民国26年)有初中学生一、二、三年级各1班,共120
人左右。“七七事变”后停办。
1938年(民国27年)私立信义初级中学改为补习班,共招收学生4届250人,毕业
2届82人。 1941年(民国30年) 招收高中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停办。1946年
(民国35年) 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复校,至1948年(民国37年)共收学生743人。同年
增设高中部。
1940年 (民国29年) 9月, 日伪政权办的“青岛特别市市立即墨区初级中学”
(简称“即墨区初级中学” 下同)于即墨城里孔庙旧址成立,学生2班65人,课程有
修身、体育、生理卫生、国文、日语、英语、算学、植物、动物、矿物、化学、物理、
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学制三年。1941年(民国30年)私立信义初级中学
补习班被日本侵略军封闭, 学生181人,并入“即墨区初级中学”。1942年(民国31
年)有学生188人,教职员16人。1945年(民国34年)秋解散。
1941年(民国30年),国民党即墨县政府在三区(王村岛里)龙湾头村(今属丰
城乡) 设即墨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即墨县中,下同),初中、简师学生各1班,共90
人。1942年(民国31年)春解散。1943年(民国32年)春,于外栲栳村(今丰城乡外
疃村) 复学,初中、简师各2个班,共有学生240余人。同年9月解散。1944年(民国
33年) 春, 又于苏口村(今属丰城乡)复学,初中部1个班,简师部2个班,学生共
180人。 同年3月,于松树庄(今属灵山镇)成立松树庄中学,初中、简师各1个班,
学生共120人。同年秋,即墨县中于东皋虞村(今属温泉镇)设初中分班,有学生2个
班120人。 在王圈(今属大官庄乡)成立初中补习班,有学生54人。1945年(民国34
年) 即墨县中迁至洼里村(今属洼里乡) ,有初中部2个班,简师部3个班,学生约
300人。 同时将松树庄中学改为即墨县中第一分校,东皋虞初中分班改为即墨县中第
二分校,王圈初中补习班改为即墨县中第三分校。同年秋,即墨县中和各分校均解散。
同时,于私立即墨北岭崇德小学校址成立初中补习班,学生30余人。1946年(民国35
年)春,即墨县中集中了原洼里、松树庄、皋虞、王圈等分校学生于即墨城里孔庙旧
址复课,至6月16日第二次解放即墨城时解散。7月迁校于南城阳复学,学生600人。
1949年5月, 即墨全境解放时,南海专署接管即墨县中。1952年改名为山东省即
墨第一中学,学生600余人,教职员50余人,按省订教学计划,设国语、算术、代数、
几何、政治常识、近百年史、通史、本国地理、世界地理、生理卫生、物理、化学、
英语、 音乐、艺术、体育等课程。7月,胶州专员公署接管了私立信义中学,定校名
为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初、高中13个班,698人,教职员39人。同年9月,于即东县
金口村建立山东省即东中学(1954年迁枣行),招收初中6个班,学生300人,教职员
工25人。是年,执行中央教育部制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语文、数学(包括算术、代
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达
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
时事政策、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学制初、高中各为三年。1955年,即墨
一中划归崂山,即墨二中改称即墨一中。
1956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处,初级中学4处,学生3430人,教职工156人。是年,
语文课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课。1957年于县城办民办学校1处,学生1班,64人,教师
2人。1958年新建中学5处,全县共有完全中学2处,初级中学8处,学生95个班,4757
人, 教职员工260人。是年,全县民办中学发展为55处,学生3362人。为加强对学生
劳动观念的培养,增设生产劳动课,初、高中各年级全学年有17—34天的体力劳动时
间。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汉语和文学合为语文课。1960年,又新建5处中学,
全县初级中学达13处,完全中学2处。下半年起,即墨一中试行五年(三二分段)制,
高中文理分科,理科主要学科是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文科主要学
科是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其他中学执行省订计划。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将全县14处中学调整为10处,全县在校中学生减至2535人,民
办中学全部停办。1963年执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新教学计划,政治课设道德品
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和建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时事政策教育。初中三年级开设生产知识课,高中三年级开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选修
课。初、高中学制仍各为三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68年
复课后,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为基本教材,课程设置无统一规定。
中学学制改为四年制(初、高中各两年)。1969年,全县中学处数骤增,高中17处,
学生47个班, 3028人;原有的完全小学及农业中学改办成生产大队联办初中130处,
760个班,学生28782人。高中归县革委政治部教革组领导,联办初中归公社领导,由
联办生产大队管理。撤物理、化学课,设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课。1971年全
县高中增至23处,学生5695人。1973年,中学恢复物理、化学课。1974年执行山东省
革命委员会教育局制订的“中学教学计划”,对中学课程作了调整,初中不设外语课,
部分高中开设外语课。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基础课均自选补充教材。
1977年, 全县生产大队联办初中及七年制学校(小学中设初中班)增至255处,
高中和联中办高中班的学校增至89处, 学生76666人,教职工5136人。1978年,又成
立营上、城关(原后庵联中校址)、金口、官庄四处高中。全县中学同时分别执行山
东省中学四年制和五年制教学计划。 到1980年全县高中达27处, 在校学生9502人。
1981年将17处高中改为初级中学,全县保留10处高中。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
制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草案)》,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
生物、 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经调整后,982年全县有公办中
学27处,联办初中124处,学生46711人,教职工3522人。1984年即墨县第二十二中学
改为即墨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1985年即墨县第二十五中学改为即墨县第三农业技术
中学。1986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即墨县第十九中学改为即墨县第四农业技术中学,即墨六中、
七中、二十四中附设职业高中班。并将14处公办初级中学下放到乡镇管理,确定即墨
县第十五中学为县办初级中学,即墨县二十八中学(原坊子街联中)为县示范性初级
中学。联办初中调整为92处。
1987年,将即墨县第二十四中学改办为即墨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年,全
县有高中8处,公办初中2处,联办初中104处,学生48676人,教职工40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