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667&run=13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即墨县根据清廷《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将崂山书
院改为官立皋虞学堂。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考院(今考院街东首路北,第
二职业中专南院) 设公立育才高等小学堂,招收1班自费生30名。是年冬,皋虞学堂
从原地迁入考院, 更名为即墨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招收1班官费生30名,另有三四名
自费生。两校招生对象均为原私塾学生,年龄不限,学制均为四年,春季始业。课程
均设修身、“经学”和“西学”。“经学”有“四书”、“五经”;“西学”有格致、
笔算、地理、历史和体操、图画、乐歌。到1911年(宣统三年),官立高等小学堂有
两届学生毕业;公立育才高等小学堂有一届学生毕业。在这两处高等小学堂开设的同
时,全县城乡各地相继开设了一些初等小学堂,其中有官立的、公立的(含庙捐)和
私立的(含外国教会办),学制五年,春季始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全县有
官立、公立高等小学堂各1处,官立初等小学堂4处,公立初等小学堂40处,私立初等
小学堂5处。
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墨县的小学校有由县发放经费的县立高等小学、县立模范小
学和县立女子小学;有区、乡、村等地方负担经费的公立小学,还有私人、宗祠或教
会出资兴办的私立小学。1912年(民国元年)官立、公立两处高等小学堂合为一校,
改名为即墨县立高等小学,后改称即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到1915年(民国4年)8月,
全县有县立高等小学1处,公立初等高等小学1处,县立及公立初等小学93处,私立初
等小学12处,教职员共125人,学生2047人。1915年(民国4年)11月,教育部令各地
将初等小学改为国民学校, 学制四年, 设国文、算术、修身、唱歌、体操等课程。
1916年(民国5年),在青中埠建立了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全县学龄儿童入学3319人,
入学率为10.6%。1918年(民国7年),在长直、毗卢庵、花园、城子、鳌山卫和即
墨城等地设立了6处县立高等小学, 在城里烈女祠成立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这些高等
小学开始一般为一个班,学生三四十人不等。教师2—3人,学制三年。课程设国文、
算术、修身、历史、地理、理科、唱歌、体操、图画、英文等。一般为一级毕业后才
招收下一级新生。1920年(民国9年),全县共有高等小学校17处,国民学校451处,
女子高初两等小学校2处, 女子国民学校14处,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6.6%。1923年
(民国12年)以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新教育体系,确定小学学制高级二年,初级
四年。1928年(民国17年),小学课程有三民主义(后改“党义”,又撤销,改“公
民训练”)、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乐歌、体育、童子军、图画、
手工,高小加职业科目。1929年(民国18年),山东省政府颁布各县各级小学划一校
名办法,规定原国民学校改为初级小学,高等小学改为高级小学,县立或区立各高等
小学或高初两级小学改为县立或区立第×完全小学,村立初级小学以地名校。是年,
全县有县立小学15处, 区立小学2处,村立小学95处,私立小学203处,共315处,学
生10690人。1931年,全县入学儿童12733人,入学率为21%。1933年(民国22年)开
始设短期小学,招收10周岁至16周岁之长年失学少年儿童,修业期限为一年,每日上
课3小时,每年至少上课270天,课程设国语、算术、公民训练等,要求达到认识1400
字,能阅读浅易的语体文。1935年(民国24年),全县有初级小学322处,普通小学2
处,中心小学11处,短期小学63处,共398处。
抗日战争时期,即墨县西北部一带,是抗日民主政府所辖的解放区,这里近20个
村庄,村村设学,以抗日民主政府油印的课本为主要教材,进行抗日救国和时事形势
教育,并发动学生站岗放哨,送情报,配合中心工作。学校多为单级复式编制,学制、
考试、放假和毕业都没有明确规定。国民党辖区内,1942年以后,各区中心小学及完
全小学一律改为乡镇中心学校,初级小学一律改为保国民学校。学制、课程等与抗战
前相同。 1945年有中心学校17处,保国民学校200处,有高级小学生38班,初级小学
生476班, 学生共20843名,教职员571名。在日伪统治区内,1943年有学校89处,学
生9557人。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修身、地
理、历史、自然、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课程,还在考院、西关、河南、金口等
小学校开设日语课。
1947年下半年, 国民党统治区有中心学校54处,保国民学校及私立小学126处。
随着国统区逐渐缩小, 学校不断减少,到1948年1月份仅有中心学校26处,保国民学
校77处。解放区的小学,一律改为民办,1947年下半年全部停课,1948年秋开始逐步
复学。1949年9月底,即墨和即东两县共有小学校525处,小学生42409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学龄定为7—12周岁。 1950年,即墨县有小学359处,
745班,在校学生3468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4%,教师820名;即东县有小学268处,
565班, 在校学生241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8%,教师583名。为适应土改后广大
农民子女入学的迫切要求,两县均采用充实学额、扩班、增校、大量聘用民办教师等
办法, 以扩大招生。到1952年,即墨县小学发展到440处,343个班,在校学生53775
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0.16%,教职员1430人;即东县小学发展到337处,864个班,
在校学生3495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53%,教职员926人。1953年,根据政务院对教
育“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整顿。
停止盲目发展,克服学校中的各种混乱现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56年,通过大力
设立民办小学, 小学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是年秋,全县有小学724处,2197个班,在
校学生达895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65.8%,教职工2520人。1957年贯彻“必须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的教育方针,进一步重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劳动教育和毕业生的安置工
作。1958年,即墨县掀起了“普及小学教育”的高潮,小学数量骤增。1958年秋学校
处数增至1496处,教学班增至3398个,在校学生增至1362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增至
95.3%, 教职员工增至3515人; 其中民办小学达到775处, 教学班1176个, 学生
47567人, 民办教师发展到1164人。由于追求数量,加之学生在校劳动时间过长,导
致教育质量下降。 1961年由于灾情严重, 全县1234处小学, 只保留6处,67个班,
2530名学生继续上课,其余均放长年农忙假7个月,师生回生产队劳动度荒。1962年,
贯彻“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小学做了调整,全县压缩了117个班,
精减教职工349名。 1963年恢复和发展民办小学,举办半日制、间日制、早、午、晚
班等形式的简易小学(后改为工读小学) 共535处,632个班,教师564人,入学学生
15499人。1966年上半年全县有小学1566处(其中工读小学845处),在校学生140589
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小学改六年制为五年制,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学校政治活动、生产劳动过多,严
重地冲击学生文化学习和学校的正常秩序。1977年开始拨乱反正,教学秩序渐渐恢复
正常,全县7—11周岁学龄儿童119224人,入学114118人,入学率达95.7%。1981年,
恢复小学六年制,全县设中心小学146处。1984年,全县有小学778处,4234个班,学
生132404人,7—12周岁学龄儿童109997人,入学108574人,入学率达98.7%。小学
毕业12324人, 毕业率为92.2%。 12—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80185人, 仍在小学的
23559人, 小学毕业的51621人,校外普及的4183人,普及率为98.5%。1984年11月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验收,确认为普及初等教育县。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9
.5%。
建国后,先后根据中央、省、市制订的教学计划,变动小学学制和课程设置。学
制:1950年起,暂行四、二分段制,春季始业;1952年起,推行五年一贯制;1953年
起,改秋季始业;1954年起,恢复四、二分段制;1961年起,中小学十年一贯制试点;
“文革”期间,再改五年一贯制,小学初中合并七年制,中小学合并九年制,春季始
业;1974年起,改秋季始业;1981年起,逐步改为六年制。课程:1950年起,一、二
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美术,三、四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珠算、体
育、音乐、劳作、美术,五、六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
珠算、体育、音乐、劳作、美术;初级每节课40分钟,高级每节课45分钟,全学年授
课不少于216天,寒、麦、秋假总数不超过12周;1952年起,五年一贯制小学设语文、
算术、体育、图画、音乐,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地理、历史;四二制小学,初级设语
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高级增设自然、地理、历史;1955年起,改音乐为唱
歌,美术分为图画和手工劳动;1956年起,四、五年级增设珠算;1957年起,各年级
增设周会课,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1960年起,增设生产劳动课,一、二年级每
周2小时,三、四年级每周3小时,五、六年级每周4小时;五、六年级设政治课每周1
节,历史、地理并为史地课;1962年各年级取消生产劳动课,五、六年级设生产常识
课, 每周1节,五年级设地理,六年级设历史;1963—1964学年度,重点小学执行山
东省制订的第一类教学计划,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41周,四、五、六年级全年教
学39周,四年级以上学生全年劳动半个月,寒暑假和春假每年两个半月;一般小学执
行第二类教学计划,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37周,四、五、六年级全年教学35周,
四年级以上学生全年劳动半个月, 全年寒、麦、秋假3个半月。1964—1965学年度,
各小学全部执行第一类教学计划;“文革”期间,秩序混乱;1974—1975学年度起,
执行省订五年制教学计划,以学为主,学政治课和文化课,兼学别样,学工、学农、
学军;1978年,重点小学从三年级起设英语课;1981年起,撤去政治课,设思想品德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