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口构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65&run=13

性别构成正常年代,即墨县人口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稍多。1938至1949年由
于受战乱影响,女性逐渐多于男性。1949年女性占全县总人口的53.20%,男性占总
人口的46.80%。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人口性别比例渐趋均衡。以女性=100
相比, 1950年为100: 90.21; 1955年为100:100.04;1964年为100:100.19;
1982年为100:102.06;1987年为100:100.20,男性稍高于女性。1982年人口普查
结果: 0—14岁年龄组中,男性高于女性;而在55岁以上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
年龄越大比差越明显。1982年全县的农业人口中,男性占59.7%,女性占40.3%。
15—59岁男性劳动适龄人口中,在业率为97.95%;15—54岁女性劳动适龄人口中,
在业率仅占73.13%。15大类行业中,男性所占比重均大于女性。其中比重较大的是
建筑业, 男性占95.9%,女性占4.1%;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男
性占95.3%,女性占4.7%;矿业及林材采运业,男性占94%,女性占6%;国家机
关政党和群众团体,男性占91.2%,女性占8.8%。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为农、
林、 牧、渔业,占42.4%,制造业占40.7%,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中占41.4
%。 在8大职业中,除第7职业(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女性为59.9%,
高于男性外, 其他7大职业男性均高于女性。男性比重较大的职业为国家机关、党群
团体、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男性占93.5%,女性仅占6.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男性占88%,女性为12%。
年龄构成1964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县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为41.55%,65岁以上人
口比例为3.29%,老少人口比例为7.9%,人口年龄中位数为19.4岁。根据国际上
通常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标准测算,全县人口年龄构成属“年轻型”。1964年全县
5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3.3%,15—49岁人口比例为46.4%。根据国际上通常划分人
口再生产类型标准测算,全县人口再生产属“增加型”。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县
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为31.27%,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5.8%,老少人口比例为18.56
%,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4岁。根据国际上通常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标准测算,全县
人口年龄构成属“成年型” 。是年,全县5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6.3%,15—49岁的
人口比例高达52.4%。 根据国际上通常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标准测算,全县人口再
生产仍属“增加型” 。 另外,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15岁以下人口比例比
1964年下降了10.28%,其中10岁以下人口比例下降比例尤为突出;而50岁以上人口
比例比1964年上升了3%。全县人口再生产已逐渐向“稳定型”发展。
民族构成全县以汉族人口居多,其他民族有蒙古、回、苗、壮、布依、朝鲜、满、
瑶、土家、傣、锡伯、怒等。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汉族965001人,约占总人口的99
.91%; 蒙古族9人、回族15人、苗族8人、壮族85人、布依族1人、朝鲜族16人、满
族6人、 瑶族1人、土家族3人、傣族1人、锡伯族1人、怒族2人,其他未识别民族的6
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2人,共计156人,约占总人口的0.09%。
行业和职业构成清末至民国期间,即墨县在业人口以从事农业为主,据《即墨乡
土志》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全县在业人口171267人,占总人口的35%。其
中从事农业的人口149323人,占在业人口的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事工商等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加。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
全县在业人口为485100人,占总人口的50.26%,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口占
在业人口的比重最高,为81.1%,从事工业人口占在业人口的10.7%,从事交通运
输、商业、饮食业、文教卫生和各种公用事业的人口占在业人口的比重最低,为7.3
%。随着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行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1987年全县从事
农、林、牧、渔业的人口占在业人口的比重降为56%,而从事工业的人口比例上升为
20.4%。
1982年全县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农、林、牧、渔劳动者占在业人口比重为66.
1%(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94.7%,林业劳动者0.6%,牧业劳动者1.2%,渔业
劳动者1.1%) ,机械操作人员占1.4%,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25.8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按全县总人口计算,每3.2人中有1名粮农,每94人中
有1名商业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每435人中有1名医疗卫生人员。
文化构成清末至民国期间,即墨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和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
程度者寥寥无几。1932年统计,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县人口文化结构逐步提高。
1955年全县14—50岁的农民中有文盲133170人, 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73.2%。小学
入学率达65.8%。 1964年统计:全县人口中大学程度的为0.59‰,高中程度的为4
.90‰, 初中程度的为20.34‰,小学程度的为320.91‰;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为
36.3%。1982年统计:全县人口中大学程度的为0.99‰,高中程度的为58.62‰,
初中程度的为200.89‰,小学程度的为409.61‰;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为总人口的
18.9%。按年龄分组全县人口文化结构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5—54岁的占0.
33%,20—34岁的占0.12%,55岁以上的占0.0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
—34岁的占14.54%,19岁以下的占5.78%,55岁以上的占0.44%;具有初中以上
文化程度的, 20—34岁的占49.96%,19岁以下的占36.02%,55岁以上的占2.98
%。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男性是女性的3.4倍;具有高中以
上文化程度的男性是女性的1.9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是女性的1.7倍;
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是女性的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