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变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64&run=13

自然变动 1949年至1987年全县人口由656634人增至1000481人,增加52.37%,
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其间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次生育高峰,
5年间共出生141100人,死亡53000人,自然增长88100人,年均自然增长率24.6‰。
1959年至1961年, 出现高死亡低出生的人口低谷期, 3年间共出生47376人, 死亡
79519人,自然减少32143人,平均自然增长率—15.63‰。1962年至1970年,全县出
现第二次生育高峰。 10年间出生301047人,死亡78260人,自然增长222787人,年均
出生率40.28‰,年均死亡率10.56‰,年均自然增长率29.72‰。其中,1963年出
生37400人, 出生率高达53.97‰,成为1949年以来出生率最高的年份。1978至1987
年的10年,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县人口共计自然增长88050人,平均每年增长8805
人,年均自然增长率12.76‰。
机械变动 迁入情况:据县内许多族谱记载,县内人口大多于明代由外地迁入,
其中因设置卫所、 建立军屯迁入军户约70000余人。清代与民国时期,有零星人口迁
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县内的人口主要有大中专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转业
退伍复员军人,由外地调入的职工和来县落户的城市知识青年等。1971年至1980年迁
入121854人,1984年至1987年迁入45037人。
迁出情况: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内许多贫苦群众为生活所迫,外出谋生。他们大
部分去往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至今这些省份还有许多即墨人聚居的村落。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常迁出人口主要有参军青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及因工作
变动调出的干部职工。 1971至1980年迁出111377人。1984至1987年迁出47900人。此
外,1952年8月,即墨县动员80余名未婚女青年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1959年7月全
县1100余名男女青壮年迁移至辽宁省定居,参加生产建设。同年11月,因修建王圈水
库而拆迁的500余户居民移居辽宁省金县石河公社。 1959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
期,县内人口因生活困难外流的约77900人,大部分流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