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城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613&run=13

壮武古城 遗址位于今蓝村镇古城村。这里地处胶莱平原,西临大沽河,西南靠
近胶州湾。 古城址东西南北各长500米,呈正方形。据《左传》记载:“隐公元年,
纪人伐夷”。又据《齐乘·考证》载:夷国古址即为此地。《地记》云:“古夷国,
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汉宋昌、晋张华皆封于此。”西汉宋昌原为刘邦部属,以功封
侯,“食胶东国壮武县”。晋代张华以支持武帝伐吴有功而封侯,惠帝即位后,又论
前功封他为“壮武郡公”。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壮武”为“晓武”,东汉时复改为
壮武县,治所均在此。南北朝时,壮武县建置被废除。古城址周围暴露遗物有墙基、
路基及陶豆、陶豆盘、陶片、汉砖等。该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皋虞古城 古城址坐落于温泉镇东皋虞村北,为汉代皋虞县城址。据《汉书》记
载,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封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建为皋虞侯,在这里
修筑都城,子孙一直沿袭了六代。王莽建立新朝后,改皋虞县为“盈庐”县,王莽政
权被推翻后,恢复原名。隋朝时,其属地并于即墨县。皋虞城,北依钱谷山,南面黄
海,东西两面远山拱围,恰似天然屏障。城址东西、南北各长400米,文化层深约2米。
清朝末年,于古城址东北角挖出石垛两个,于西、北两边各挖出墙角一个。这里出土
的文物有钮钟、铜钱、板瓦、筒子瓦片和陶片等。故城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棠邑古城 故城址坐落于移风店乡前古城村与后古城村之间,俗称北古城,清同
治版《即墨县志》载:“北古城,县西北七十里。基址宏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
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此城应为古之棠邑。”即墨于春秋时属莱子国,《左传
·注》 :“棠,莱邑也,北海即墨有棠乡”。故城址东西、南北各约500米,文化层
深约1.5米。这里曾发现墙基、灰坑等遗迹,出土文物有陶片、方砖、瓦当、铁渣、
玉璧、玉舞人和刻有“刘禄信”字样的铜质龟钮印章等。古城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
汎乡城遗址 据《汉书》载: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空何武封汎乡侯,
食邑千户, 汎乡在琅玡不其。《后汉书》载:光武4年(公元28年)卓崇封汎乡侯,
传四代, 至永元15年(公元103年)国除。同书注:汎乡在琅玡不其。据考察:汎乡
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约4公里处, 西依舞旗埠,东接大庙山,东南与铁骑山等诸峰相
望,诸山形成天然屏障。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长350米,文化层深约2米。这里曾出土
过五铢钱范、五铢钱、陶钟、筒瓦、板瓦、陶片等文物。于周围墓穴中还出土过印章
一枚,该印铜质,龟钮,边长1.8厘米,刻有“华奉之印”字样,字体为小篆。该遗
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城 即墨故城位于今平度县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今即墨县城始建于公元的
6年(隋开皇十六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
县城初建时的规模和结构,已无迹可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进行了扩建,
筑土城墙高约5.1米,厚约3.7米,周长约2公里,城墙外侧有深约2.1米,宽约6.
2米的护城河。 城有三门,门上均有题额,东为“望海”,南为“景岱”,西为“临
川”。此后,至1859年(清咸丰九年)先后修整10次。1578年(明万历六年)砖砌三
门。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城墙改用砖砌。三门题额改为东“潮海”,南“环秀”,
西“通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三门皆增修城楼。城内建筑群有县署、孔庙、
考院、参将署、城隍庙等13处。主要街道上自明至清先后建石牌坊36座,这些牌坊多
系明清两代名宦周如砥、黄嘉善、蓝田、郭琇等的功德坊,跨街耸立,甚为壮观。解
放战争时期,部分城墙毁于战火。1949年后,城墙及其它建筑陆续拆除或改建。
县衙署为元末知县董守中始建,位于原南门大街(今立法街)和城里大街(今中
山街)交叉的十字街北侧(今立法街29号)。明清两代先后10余次修葺和扩建,逐步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建筑群。原县署南面有大门,上为谯楼,大门外左右有两亭,左名
“申明亭”,右为“旌善亭”,门前有照壁和石坊各一座。大门内东为土地祠,再东
为寅宾馆;西为粮房。大门正北为仪门,左右有角门。仪门内西为狱神庙和监狱,北
为箴石亭,再北为大堂。大堂两翼为幕厅和库房。大堂后为印堂(俗称二堂),再后
为内宅、仓房、书房和客厅。衙署四周筑有高大的砖砌围墙。民国以来,县署内建筑
被陆续拆除和改建,现仅存大堂及其后面的古柏,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鳌山卫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20公里处,西依天柱山,东临鳌山湾,南接崂山,为
明代海防要冲。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来此筑城驻
军。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2.5公里,高11.6米,厚6米,外有护城河,深5米,宽8
.3米。 城门有四:东为“镇海”,南曰“安远”,西称“迎恩”,北名“维山”。
当时,海潮抵达东门,可以停泊船只,便于攻防。城中建筑方正对称,街道形如棋盘,
四门洞达;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文庙、武庙、天齐庙等建筑。城西筑有演
武厅,设厅堂、点将台等。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裁撤鳌山卫,其属地并入即墨县。
随着岁月的推移,卫城逐渐颓塌。如今,城垣已全部拆除,仅存遗址。
雄崖所城 雄崖所位于县城东北44公里处(今属丰城乡),东临大海,西扼群峰。
因其东北之白马岛上有一赭色雄伟断崖而得名“雄崖”。所城建于1402年(明洪武三
十五年),是鳌山卫统辖的守御千户所。古城为正方形,城墙两面均为砖砌,中间用
黄土夯实, 周长2公里,城有四门,各门均有门楼。城内外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
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建筑。清朝初年裁减卫所兵员,废除世袭千
户,改设千总一员统辖驻军。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雄崖所随同鳌山卫并于即墨
县,但因地处海防要冲,仍设巡检、把总统兵驻防。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福山
县海口,所城即成为一个村落。雄崖所城墙已全部颓塌,仅于城东南尚存一段城墙残
基。现在村中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即当年所城的主要街道。所城的东、北两门已无
迹可寻。南门经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尚为完好。城门外题额为“奉恩”,内题额为
“迎薰”。西门现存的拱券形门洞系明代建筑,长12.5米,外口高2.5米,内口高3
.5米, 底宽2.5米,门洞上方镶一石额,题为“镇威”,雄崖所城遗址被列为青岛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