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艺术特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586&run=13

语言 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通俗易懂,朴实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
的乡土风味。例如,柳腔传统剧目《寻工夫》中,短工刘喜之有这样一段唱词:“日
出东来准落西,光棍家里没有妻。衣裳破了没人补,两只破鞋打哈嘻,富的不知穷的
苦,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穷汉日子不好过,一天不作没吃的。锄镰锨镢交朋友,土
坡杂草当亲戚。风不离,雨不离,天天陪咱卖力气。背朝天,头拱地,脊梁杆子爆了
皮。好地锄过上千亩,锄来锄去是人家的。干上一天穷一天,忙了一年穷四季。冬天
一身破棉袄,一气披到六月底,灯笼裤子露膝盖,穿到柿子红了皮,补丁上面摞补丁,
凑付凑付当棉的。土地庙里去睡觉,铺着狗皮盖蓑衣……”这近似农家拉呱的唱词,
实实在在的乡土语言,把旧社会穷苦人为地主出力卖命,自己却不得温饱的苦难生活,
倾诉得淋漓尽致。在柳腔的念白和唱词中还吸收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歇后语和顺口溜。
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增强感染力。如在《赵美蓉观灯》一剧中,女主角
赵美蓉女扮男妆, 于元宵佳节之夜沿街观灯,有一段长达720多句的唱词,由于语汇
丰富,比拟贴切形象,声声入耳,句句动心,而毫无冗长枯燥之感。例如《庄稼灯》
一段的唱词:“往前走,往前行,眼前闪出庄稼灯。稷子穿芯骑烈马,秫秫绣穗使枪
拧,麦子盘腿打下座,谷子绣穗哭嚎声。地瓜撒下拌马索,要害养麦百万兵,黑豆地
里打一仗,黄豆地里安下营,绿豆地里开了炮,呼啊啪的不住声。秋后出来个镰元帅,
不论糙好一扫平。”整段唱词不仅道出了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点,而且通过巧妙的比
喻,把人们带进了金秋的丰收景象。剧中人唱的是《庄稼灯》,观众却体味到了“农
家乐”。
音乐 柳腔采用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主要
乐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管乐有笙、唢呐、笛子等。
四胡发音,悦耳动听,是伴唱的主乐器,它的琴弦分为两组,发双音,演奏时多用滑
音,起包腔润色的作用。管乐主要是用以吹奏过门、曲牌,起过渡和创造气氛作用。
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等。用于
打击伴奏。乐谱和鼓点多借用于柳子和京剧的套数。柳腔的曲牌大部分由当地民歌发
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来的。常用的曲牌有《四不象》、《悲垛子》、
《花垛》、《句句双》、《豆叶青》等。
唱腔 柳腔的唱腔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无伴奏自由演唱到有伴奏定调演唱的发展过
程,柳腔的前身“本肘鼓”的基本唱腔是“哦嗬唵”,它的起调和尾音是一唱众合,
齐声帮唱,或以唢呐、手鼓代替和声。柳腔沿用了这一传统演唱形式,在唱悲调、慢
板、花调时末句尾音则吹奏唢呐曲牌《垛子》代替帮腔;当演员演唱大段唱词中间换
韵或改由其他角色接唱时,也吹奏《垛子》过渡,继承和发展了“哦嗬唵”的唱法。
柳腔唱腔的板式有悲调(大慢板)、慢板、花调(原板)、尖板、散板、摇板、哭头、
二六、流水、快板、垛板、反调、南锣及娃娃腔等。其中悲调和花调是基本唱腔,被
称为“母曲”。柳腔唱腔的尾音向上翻高八度或六度的假嗓打冒具有独特韵味。悲调
也称“悲宫”,它的特点是悲哀凄凉,如泣如诉,适宜于表现悲愤咏叹的感情,板式
上多为一板一眼,眼起板落。由于悲调用于悲痛的叙述,因而其唱腔有许多地方采用
下滑音,以增强悲凄之感。同时经常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以表现人物饮泣吞声
的悲切心情。悲调多适用于旦角演唱,生角本无悲调,后来因为剧情需要,摹仿旦角
唱法逐渐形成生角悲调。花调亦称“花腔”,它的节奏欢快跳跃,变化灵活,适宜于
抒发欢乐喜悦的感情,在柳腔唱腔中占重要位置,以它为“母曲”,根据剧情需要,
又变化出流水、二六、快板、垛板等诸多板式,花腔体现着柳腔唱腔的独有韵味。反
调即反调慢板,一板三眼,是吸取京剧、评剧的反调融合而成。它的腔调低沉委婉,
表现力丰富,主要用以抒发悲痛哀怨倾诉委屈的情绪,多适用于青衣和小生角色。
表演 柳腔的表演亦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手眼身
发步”的各种表演程式,使唱念做打舞有机结合。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
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柳腔受其他剧种影响,与当地民间武
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
其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与其他剧种基本相同,生行分大生、小生、娃
娃生等,均用本嗓演唱。旦行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净行俗称花脸,
文武戏兼唱。末行专演老年角色,丑行多扮演反面、滑稽或憨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