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581&run=13

曲艺种类 即墨县流行的传统曲艺有即墨大鼓、胶东大鼓、西河大鼓、渔鼓等。
1949年以后,山东快书、相声等曲艺形式也于县内流行。1967年各单位组织毛泽东思
想宣传队,对口词、快板书、天津快板、表演唱等演出形式,风靡一时,遍及城乡。
即墨大鼓 形成于民国初年。清末,即墨地区流行的曲艺形式主要有胶东大鼓、
渔鼓和咣咣三种。人们根据著名演唱艺人的姓氏分别称之谓“解门大鼓”、“高门渔
鼓”和“李门咣咣”。民国初年,后北葛村(今属留村乡)盲艺人高思连集上述三种
曲艺形式之大成,创造了即墨大鼓。后经艺人们的不断加工发展,日趋完美,流传于
全县。即墨大鼓属“东鲁派”大鼓的一个支派,初期由一人弹三弦伴奏,另一个掌鼓
板说唱。1946年,西皋埠(今属牛齐埠乡)艺人李秉昌开始加用坠琴伴奏。即墨大鼓
的唱词很讲究韵辙。其上句末字用仄韵,下句末字必须用平韵,否则,则被视为“失
点”。即墨大鼓的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慢板为长腔,句句加过门,多用于
叙事。“四六”为连唱,句句加2至3字的抱音,起承接过渡作用。快板急如流水,无
过门和抱音,多用于表述激越的感情和紧张的场面。上述三种板式的基本旋律大致相
同,主要区别在于节奏快慢的变化。即墨大鼓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
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即墨大鼓的传统书目有90
多个,主要有《八虎传》、《莺歌记》、《刘公案》、《秦英征西》、《双挂印》、
《三盗温良珠》、《香莲帕》、《响马传》、《三下南唐》等。现代书目有《学雷锋》、
《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芦荡火种》、
《红岩》等。
曲艺团体及演出 民国时期全县有盲艺人60余人。1945年成立即东县盲人救国会,
有会员20余人。 他们除演唱传统书目外,还自编一些新书宣传抗日救国。952年,即
墨、即东两县分别成立盲艺人演唱研究会,发展会员60余人。1957年成立即墨县曲艺
协会,共有会员80余人,县文化馆对演唱人员进行培训、辅导和考核,合格者发给山
东省文化厅印制的“演出证”。演唱书目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审定,主要演唱形式有胶
东大鼓、西河大鼓、即墨大鼓等。
1957年县曲艺协会曾于县城北顺河街设固定说书场,不久即撤销。1963年,县文
教局根据曲艺艺人居住区域将全县划分为5个说唱片, 29个说唱区,组织艺人巡回演
出,演出多在集市山会或农村街头巷尾就地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