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救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556&run=13

清代,即墨县在雄崖所、刘家庄等地设置义仓,遇到灾荒年月,便开仓赈济,或
设粥场,救济灾民。1915年(民国4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攻占德据之青岛时,
即墨人民遭受兵祸, 县公署出钱6万余吊发放赈款。上海红十字会捐增棉衣数千套,
银元1.6万元,救助灾民。1939年(民国28年)7月28日和10月12日,县境风狂雨暴,
河水陡涨, 树拔禾摧,墙倒屋塌,翌年5月又遭雹灾,粮食歉收,粮价因而暴涨,群
众口粮严重短缺。 商界、教会和济南、青岛的同乡会组成急赈会,捐钱47393元,购
杂粮123573公斤,救济75927人,余款交县红十字会施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救济和生产救灾主要是通过政府扶持、群众互济与
生产自救结合进行。50年代初期,为医好战争创伤,度过春荒,政府以发放救济粮、
贷发贸易粮、 以工代赈等形式进行救济。1950年2月和12月,南海专署和胶州专署先
后分配救济粮即墨县13.8万公斤, 即东县11.2万公斤。即东县自筹救济粮16.5万
公斤,食盐1.55万公斤,无息贷粮1.25万公斤;专发病人粮小麦3881公斤;党政机
关节约秋粮2099公斤,捐救灾民;医疗部门免费诊治病人2242名。随着生产发展,群
众生活有了提高,政府的救济则以重灾区为主,以贫苦的鳏寡孤独、老弱残疾、常年
病灾户、缺劳力户、归国华侨和贫苦渔民、盐民等为重点。在面上,主要是扶持生产
自救。
1959年至1961年即墨发生严重灾荒。1959年,全县66%的农民每人每月平均口粮
仅有5公斤。 为了度过春荒,全县大种早熟粮菜,发放救济款7万元。4月份,全县发
现营养性水肿病患者1.14万人, 县成立水肿病防治小组,下乡巡回治疗,为病人调
剂粮食385万公斤,供应鲜鱼2.36万公斤,海带2685公斤,虾皮2100公斤,分配至各
公社。1960年,不少农民饥病交加,无力耕作,粮田草荒严重,金家、华山、灵山、
普东、南泉等公社又连遭风、涝、雹、虫等灾害。县政府负责人分赴灾区领导救灾。
灾情较轻的社队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无偿地以劳力、耕畜、种子、地瓜苗和干菜、
地瓜干等支援重灾区。县政府还通过调拨粮种、菜种、化肥,发放贷款和救济款等措
施, 支援生产救灾。调拨粮食211万公斤,给全县口粮紧缺的50.73万人(约占全县
农业人口的60%),使人均每日口粮达到半市斤;拨款5万元,对4.67万名病人进行
救济; 募集和购买大量棉衣,发给缺衣度冬的5.61万人。3年内,全县先后6次发放
救济款101.48万元, 并接收华东六省、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五省
和上海市)支援粮食12.5万公斤、棉衣1万件、单夹衣1万件、鞋袜1.11万件;浙江
省和吉林省支援干菜等201.8万公斤;青岛市支援被褥、毯子等1.23万条,毛绒衣4
.43万件、 夹单衣5.19万件、棉布1万米、棉衣6520件、鞋袜6.65万件;驻即部队
支援棉被棉衣106件、单夹衣737件、鞋帽等2477件、现金4103元。又从东北和本省的
青岛、平度、莒县、招远、海阳、栖霞、蓬莱等地调来地瓜干、杂粮等1266万公斤,
救济群众度过严重灾荒。为进一步安排好群众生活,帮助解决疾病治疗、房屋修理、
添置寒衣等问题,1962年和1963年继续发放救济款和救灾款,给生活困难的老弱残人
和常年病倒户发放棉衣、单衣、毯子和棉花套等。
1964年4月,县内遭受狂风、冰雹袭击,6月又遇罕见的大涝(6月30日至8月19日
50天时间内有25天下雨, 上半年降雨量达1029毫米),全县75000亩农作物绝产,12
.5万亩减产5成以上。县人委三次派出工作组组织群众救灾,并及时发放救济款和救
灾款7.05万元, 贷款6.98万元,帮助解决口粮和修房问题。1979年1月29日,狂风
大潮,东部沿海一带损失船只80条,网具2250只,毁坏海带300亩,冲毁盐场堤坝900
米,冲毁与淹没农田600亩;6月,有15处公社遭受雹灾,小麦受灾4万亩,青苗受灾2
.7万亩;8月,大旱,全月降雨仅24毫米;全县全年粮食减产4520万公斤。在此多灾
之年, 政府安排统销粮106万公斤,以解决1.8万人的口粮不足问题,青岛市拨款47
万元,救援受灾户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