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党的主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451&run=1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即墨籍的早期党员于维功、徐子兴、李兆岐等
于青岛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对共产主义思想在即墨的传播起到了先导作用。1926年,
共产党员赵世恪、李兆岐等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于县内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乡农
民协会,发动农民抗捐抗税,反对军阀官府。李兆岐还在李家西城(今属即墨镇)一
带,组织农民没收土豪劣绅财物救济贫民,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战争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入农村。
一批共产党员从外地分头来到即墨,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秋,共产党员蓝志政受中
共山东省委指派来到即墨,于县西南部沿海一带发动盐民斗争,组织盐工和贫苦农民,
联合当地大刀会,火烧了马戈庄盐务局,杀死盐警29人。后因遭军阀军队镇压而失败。
1934年,共产党员徐达三、魏思文、黄秀芝等于袁家屯(今属普东乡)一带宣传马列
主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先后成立了少年俱乐团、农民赤卫队、妇女针线协助团
等群众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同年,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于即墨、莱阳边界组织抢盐
会、兴学会等团体,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军阀韩复榘部属鲁东民团总指挥张襄伍的斗争。
共产党员吴青光等于即墨私立信义中学建立党小组,在学生中成立了反日救国会,开
展学生运动。党的上述活动在即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积蓄了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墨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
重新建立。它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了抗日武装,进行
了游击战争,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使即墨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
的前哨屏障, 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38年1月,日军占领即墨城后,
共产党员袁超于袁家屯一带组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七大队。4月5日,该
部于赵家岭(今属楼子疃乡)与日军交战,打响了党领导即墨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
第一枪。 3月,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李兆岐在李家西城组建抗日独立中队,曾
一度收复即墨城。 1939年7月,中共即墨县委成立,县委成员分赴各地发动群众抗日
救国,县委委员周浩然、陈鹤义、李翰西相继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41年,中
共即墨县委在积极开辟新区工作的同时,建立了即墨县职工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
国会、 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 壮大了抗日力量。 1942年3月,县委在朱家庄
(今属移风店乡)组建了胶即大队(后改编为即墨县大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支
援下,与日伪军展开了游击战,多次击退了日伪军的“扫荡”,摧毁了一部分伪基层
政权,初步扭转了即墨的局势。9月,抗日民主政权——即墨县政府成立,辖5个区78
个村庄,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人口45000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700余人,开创了即
墨西北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3年8月,为开辟即东,进军崂山,将即墨县以青烟公路
为界划为即墨、即东两县,成立了中共即东县工作委员会,组建了崂山武工队(后改
编为即东县大队)。两县地方武装运用游击战术,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保卫和发展
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8月,即墨独立营与移风区民兵联合作战,拔掉移风店日伪据
点,使即墨西北边区根据地与平度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县委于根据地发动
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动员参军运动,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群众觉悟。广大群众积
极支援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向日伪军展开了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先后攻克了
牛齐埠、 皋虞、满贡等日伪据点。8月26日,第一次解放了即墨城,全歼拒降的日伪
军300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即墨、即东两县县委放手发动群众,摧垮了
日伪基层政权, 建立了人民政权,巩固了新解放区。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
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在党中央关于“紧张地动员起来,英勇抗击国民
党军事进攻”的号召下,即墨、即东两县党的地方组织,一面组织地方武装运用游击
战、麻雀战袭扰打击向解放区进犯之国民党军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作战;
一面发动群众支援战争。 经过解放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协同作战,于6月16
日第二次解放了即墨城, 至7月2日主动撤离。1947年3月,中共即墨、即东两县县委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土改、土改复查工作指示,掀起了土改、参军高潮。两
县共有41800户贫雇农分得土地10万余亩, 粮食33.5万公斤。9月,国民党以重兵向
胶东解放区发动进攻,一些逃亡地主和国民党地方武装尾随回乡,进行反攻倒算,仅
两个月中,两县惨遭杀害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就有1117人。在这腥风血雨的日子里,
两县县委带领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一起坚持原地斗争,处决了一批屠杀人民的罪大恶
极分子,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和英雄事迹,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两县
县委把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作为中心任务。两县先后向人民解放军输送新兵3000余人,
出支前民工16000余人次。两县地方武装独立团也升级编入解放军主力部队。1949年5
月28日,即墨、即东两县全境解放。从此,即墨人民获得了新生。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1949年,即墨、即东两县解放初期,
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粮食短缺,物价不稳。两县党组织一面加强各级人民政权建
设,一面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生产救灾,节约备荒。并采取有效措
施, 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控制和稳定了物价。1952年两县粮食总产达到19.9
万吨, 工业总产值达909万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与此
同时,两县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于两县内完成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反诈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 两县共没收和征收地主、富农土地164723亩,房屋33524间,牲
畜2441头, 粮食6889.7吨,按政策分配给农民,宣告了封建土地制度在两县的彻底
结束。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根据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使
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基本上得到了肃清,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1953年11月,中共即墨、即东两县县委分别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提
出的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至1956年,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511处,入社农户166207户,占农户
总数的97.87%; 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27处,入社渔户9343户,占渔户总数
的91.88%; 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135处,从业人员5501人,占手工业人员总数的93
.32%。全县私营商业也分别以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和代购代销等形式进行了改造。
至此,全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但是,由于要求过急,工作
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因而遗留了一些问题。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5月, 中共即墨县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讨论通过了《即墨县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发展农业生产远景规划》,各级党组
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贯彻执行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
会精神,全县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群众生活也有所改善。1958年全县工业总
产值达2141万元,在195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1960年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4494千瓦, 水浇地面积扩大到14.2万亩,比1955年增长
了2.5倍,全县农村出现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局面。随着人民生活的改
善,全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尤其是通过整风运动,
全县党员、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
与此同时,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
犯了严重扩大化错误, 全县有662名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 。
1958年,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在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的过程中,轻率地于全县发动了“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运动。全县
于9月份以几天的时间建立起37处农村人民公社, 造成生产关系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
脱节;同时组织15万农民投入大炼钢铁运动,毁坏了大量资源,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致使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产风”在全县泛滥。1959年,县委贯
彻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精神,于党内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视
远、姜伯远和基层党组织的一些领导干部被错误地当做“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进行了
批判,受到不应有的处分。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之自然灾害和其
它原因, 1959——1961年3年中,全县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全县荒芜农
田135.5万亩,粮食总产降至58025吨,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
1960年9月, 县委主要负责人对在前段工作中所犯错误向全县人民作了检讨,同时,
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采取有效措施,带领群众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度过了
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冬,县委开始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
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整。1961年2月,全县普遍开展
整风整社运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的精
神,对农村人民公社进行了整顿,逐步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对在“大跃进”中平调群众和集体的财物进行了退赔;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同时,
对在“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干部进行了甄别平反,还为部分“右派分子”
摘掉了帽子。由于上述经济和政治的措施,自1962至1966年全县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
和发展。 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4.5万吨,比1956年增长31%;工业总产值达到
3297万元, 比1956年增长1.41倍,全县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由于政
治和思想方面“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自1964至1965年于全县进行的以“四清”为
重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又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迅即波及到即墨县,1967年全
县各级党政机关均受到冲击,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均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进行批斗, 党的各级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68年3月,中共即墨县委、县人民政府被
各群众“造反” 组织联合“夺权”。1969年9月,中共即墨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
组成立,全县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才陆续恢复。1970年12月,中共即墨县第四届代表大
会召开,重新组建了中共即墨县委,此后,各级党组织恢复了正常活动。但是,由于
贯彻执行了中共“九大”和“十大”的错误路线,因而在以后六年的工作中继续发展
了“左”倾错误。尽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全县大多数党员没有动摇
共产主义信念;广大群众没有动摇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对“左”倾错误和
某些“造反派”的破坏行为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
一定程度的限制,全县国民经济虽然遭到严重损失,但仍然取得一定的进展。1976年
全县粮食总产达34.4万吨,比1966年增长40%,工业总产值达到12123万元,比1966
年增长2.68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
革命”宣告结束。中共即墨地方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揭发批
判,同时,开始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和恢复工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左”倾思想影响未
能肃清,各项事业发展缓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即墨地方组织
迅速贯彻三中全会决议精神。 1980年9月,中共即墨县第五届代表大会贯彻了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工作着重点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 党组织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 同时,根据总任务的要求和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全县1980年——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总的
要求是:农业全面发展,工业改造挖潜,工农业总产值要突破6.3亿元。此后,全县
积极贯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在农村逐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
任制,在工厂企业中逐步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的发展。在1984年召开的中共即墨县第六届代表大会上,县委向全县发出了“为建
设文明富庶的新即墨而努力奋斗”的号召,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的努力,经济
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57175万元(1980年价),国
民生产总值达74380万元(1980年价) ,粮食总产达47.65万吨,工业企业总产值达
119206万元(1980年价) ,农村人均收入达712元。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落
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自1976年以来,先后为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和“文化大革命”
中, 受到错误处理的大批党员、干部进行了复议平反,恢复名誉;对被错划的637名
“右派分子”进行了改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将17
名错定为资产阶级的原工商业者区别为劳动者;对54名错误处理的起义投诚人员进行
了改正,并作了妥善安置;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了基督教在本县的正常
活动, 为推动“一国两制” 方针的实施,对去台人员及其在大陆的亲属贯彻执行了
“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政策,1987年妥善接待了1300余名来大陆探亲、观光的台
胞。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加强了党同各界人士的广泛联系,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
人士,围绕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目标,建立了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