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315&run=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内农副产品收购由供销社承办。初期,主要结合救灾,
开展粮油代购和棉花购储工作。1950至1954年,收购粮食6626吨、油及油料41086吨、
大白菜13445吨、 地瓜干31745吨、棉花410.85吨。1955年,大宗农副产品收购交国
营商业和粮食部门承办,县供销社以收购小农副产品为主。1955至1957年,小农副产
品年均收购额为308.7万元。1958至1961年,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中弄虚作假,亏损32
.3万元。 1962年,贯彻“统筹兼顾,及时收购,同时安排”的收购方针,采取分片
包干、巡回定点收购的方法,充分发挥代销员作用,将收购换购结合起来进行,全县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44万元。 1964至1966年,做了培植收购货源的工作,采取包干选
点的办法, 共培植沙参、红麻、大蒜、棉槐条、果品等154个项目,农副产品收购额
逐年提高。 1967年收购额为614万元,1974年发展到1010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1375
万元。1980年后,根据搞活经济的要求,对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国家计划收购的一、
二类农副产品,广泛开拓购销渠道,采取联购、代购、议购等多种方式购进。同时,
大力扶持农村多种经营生产,帮助落实计划,解决种子、技术、生产管理等一系列问
题;对一些资金有困难的单位和专业户,发放预购资金和扶持生产资金。1975至1983
年,共发放扶持生产资金116.6万元。这样,既促进了全县多种经营的发展,也为农
副产品收购开辟了道路。1980年收购额为1511万元,到1987年增加到3740万元。
收购的主要农副产品有:
生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营商业收购生猪极少。1954年,县政府规定卖
给国家生猪1头可供应生饼50—60公斤,是年收购生猪17282头。1956年,即墨县食品
公司成立,承担了全县生猪派养、派购、销售、调拨业务。1956至1958年,年均收购
生猪量为21243头。1959至1961年三年灾害期间,粮食奇缺,养猪元气大伤。1960年,
全县收购生猪6802头, 1961年全年仅收购384头。1962年,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人
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 ,实行了计划内“售一留一购留各半”、计划外
“奖售工业品和议价收购”的办法,当年生猪收购达到3187头,1963年达到28824头。
1966年, 限制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生猪收购量明显减少。1967年,生猪收购实行4公
斤毛猪奖售粮食1公斤的办法,将派购改为按计划统一收购,全年收购生猪93353头。
1968年,突破10万头大关,全年收购生猪138906头。1979至1985年,年均收购生猪在
10—16万头之间,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生猪派购政策取消。
鲜蛋1950至1954年,鲜蛋的收购以市场为主。1955年,开始对鲜蛋实行派购加奖
励的办法。 1951至1961年间, 年均收购鲜蛋41.15吨。1962至1969年,共收购鲜蛋
1018.25吨。 1976年,鲜蛋收购政策规定:每只蛋鸡每年交售鲜蛋1公斤,以生产队
为单位登记造册,突击收购,当年收购鲜蛋372.55吨。1978年,收购量达到402.35
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养鸡专业户得以发展,全县建立养鸡基地58处,商品
蛋源大有好转。 1979至1980年,年均收购鲜蛋1113.1吨。1985至1987年,平均收购
鲜蛋为250.335吨。
菜牛1957至1987年,共收购菜牛4947头,年均165头。
菜羊县内养羊户多分布在东部山区,多由养羊户于集贸市场出售。1957至1987年,
县食品部门共收购菜羊26071只, 年均为869只。 收购最高年份为1964年,收购量为
6647只。1987年收购1642只。
家禽家禽主要指鸡、 鸭、鹅3种,多由饲养户于集贸市场出售。1957至1987年,
共收购186.49万只,年均6.02万只。其中收购量最多的年份是1986年,收购量为24
.03万只。
中草药县内生产的主要中药材有206种(据1984年中药普查登记) ,其中植物类
165种、动物类38种、矿物类3种。这些药材中属特产药30种,其中沙参年收购量10万
余公斤、 蜈蚣2000余条、全蝎200余公斤、双花3000余公斤、尖海龙100—500公斤、
柴胡1000—1500公斤。另外,半夏、蔓荆子、石决明、海螺蛸、桑螵蛸、徐长卿、桔
梗、防风、牡蛎、海马等特产药材,每年收购量都可达年自给有余。
茶叶南茶北引在即墨县始于1971年,收购茶叶始于1976年,由县烟酒公司委托基
层供销社采购站办理。 从1980至1984年,共收购41.6吨。后因茶林面积减少、产量
不大而停购。
蚕茧1965年以前,蚕茧由各户经营自产自销,自1949至1965年,收购总量为3399
公斤。 1965年开始,由县发放资金发展集体生产,1966至1976年共收购200吨。1982
年,县设指导站,指导蚕茧生产。1986年,县丝绸公司成立,蚕茧收购量逐年增长,
1982至1987年共收购530.5吨,年均收购88.4吨,其中1987年收购132.5吨。
棉花1951年开始,由县供销社承担棉花购储任务,是年收购棉花120吨。1952年,
采取签订预约合同、发放预购定金的措施,并设棉花加工厂,是年至1956年,收购棉
花735.65吨。1957年后,棉田减少,是年至1967年的10年间,收购棉花仅24.7吨。
1968年,种棉面积扩大,1969年收购棉花101.4吨。1970至1978年,棉田逐年减少,
又因病虫灾害,造成减产或绝产,1978年仅收购0.9吨。1983年,在连续停种几年之
后, 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棉田2万亩;至1984年,棉花收购量达1316吨,创历史最高
纪录。 1985至1987年,又因棉花价格与其他作物比价不合理,种棉面积下降,3年仅
收购6吨。
苹果即墨县的苹果生产自50年代初开始, 1960年前仅收购80.2吨。1960至1962
年间,果树砍伐殆尽。1966年后发动植树4万亩,1970年前共收购苹果848吨。1970至
1979年间, 共收购苹果12543.15吨。80年代,苹果产量逐年增长,1981年收购2561
吨,1983年收购4025.5吨,1984至1987年,年均收购2261.25吨。
红麻县内红麻大面积种植始于1966年。1968年,收购5255吨。1969至1970年,由
于“北移” 的种子短缺,种植面积下降,两年仅收购9836.5吨。1976年,麻田亩数
回升,收购量达7507.25吨。1977年,红麻的收购、储存、加工业务由供销社土产公
司移交给当年成立的棉麻公司, 并以自制种种植红麻, 当年收购量为6852.4吨。
1981年, 收购生麻22289.85吨、 熟麻6834.6吨,创自制种种红麻的最高收购量。
1982年后,由于价格比价不合理,加上连年干旱,麻田逐年减少,1982至1987年,共
收购生麻533.45吨、熟麻57.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