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228&run=13

乡镇工业的前身是人民公社兴办的工、 副业。1958年9月,随着全县37个人民公
社的建立,社队办工、副业相继兴起。为扶持人民公社大办工业,是年10月,中共即
墨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原属县手工业联合社管理的铁业社、木业社、鞋业社、
档发社、 石棉社等115个手工业合作社(组)的资金、设备、人员一并移交给所在地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同时,青岛市人民政府安排市区40余个大中型企业同全县37个人
民公社挂钩,在设备、技术上支援各公社兴办工业。各生产大队则充分利用传统技艺
和当地资源兴办起各种厂(组) 。至1959年8月,全县公社和生产大队办工、副业计
2854个厂(组) ,从业人员47932人。主要产业有以维修制造农机具为主的机械加工
业、以传统技术为主的工艺品制造业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兴办的建筑材料业。主要产
品为:机械加工制品有锄、镰、锨、镢等小农具和深耕犁、密植耧、铡草机、脱粒机
等新式改良农机具;手工艺品有花边、发网、草帽辫、条编制品等;建筑材料主要有
砖、瓦、石料、石灰等,此外,尚有人民生活日用品竹器、顶针、菜刀、面模、木工
用具、皮鞋等。是年,公社工业总产值4125万元。1961年上半年,根据上级关于“调
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公社工业进行了整顿,至7月份,全县社办工业
缩减为219处,社队合办工业192处,共计从业人员10034人;另有48420人从事花边、
石棉、棉纺等加工业。是年,社队工副业总产值3305万元,其中公社工业总产值89万
元。1962年,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公社工业转为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独立经营,有的项目下放归生产大队经营,全县公社工业缩减为10处,
职工253人, 年产值17万元。各生产大队则根据各自优势发展以种植、养殖、修配、
加工为主的副业。1963年,公社工业全部停办。
1966年,恢复公社工业,全县建立社办工厂15个,主要为农机具修配业,年产值
28万元。生产大队办企业则强调贯彻“四为”(为农业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大
工业服务、为出口服务)、“三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二主(小
型为主、土法为主)、一自(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产业有修配业、锻铸机械加工
业、花边、石棉、草制品、发制品加工业、建材业、编制业、靴鞋缝纫业、粮油加工
业。主要产品除小农具、砖、瓦、石料、筐、篓等生产生活用品外,大部分为青岛市
的大中型企业加工零部件和为外贸出口单位加工工艺品半成品。此后,由于强调“以
粮为纲” 和不断批判农村干部中“重钱轻粮” 的观念,导致社队企业发展缓慢。至
1974年,公社工业仅发展至31处(其中修配厂29处),职工1718人,年产值393万元。
1975年,中共即墨县委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提出的对各项工作进行整顿的精神,
社队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全县社办工业发展到68处, 职工3898人,年产值达到
774万元。1977年,社队企业发展到2557个,其中农业企业1048个、工业企业1092个、
交通运输及建筑业116个、 其它301个,共计从业人员54771人,年产值9136万元;其
中公社工业131处, 主要产业有化学工业、农机具修配制造、机械加工业、五金制品
业、建材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加工、纺织业、粮油加工业、制盐等;开发新产品
有磷肥、洗麻机、带子锯、饲料打浆机、钢锉、塑料喷雾器、塑料桶、棉布、水泥等,
公社工业年产值达3249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社队企业异军突起,
迅速发展。 至1980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达1264个,其中社办工业149个、队办工业
1115个,从业人员39637人,产值10040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社队企业收入额占
全县人民公社总收入的35.8%。 在生产经营上充分发挥全县海产和农产品资源丰富
的优势,大力发展了食品加工业。是年,有70多种新产品投产。1981年,利用国家调
整轻重工业比例的机会,全县队社企业以青岛为依托,积极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轻
纺工业和以建筑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发展。继之,青岛第十织布厂、青岛第九针
织厂、巉山地毯厂、段村丝毯厂、海燕针织厂、青岛第六印染厂、楼子疃塑料制品厂、
段泊岚塑料彩印厂、南泉铝制品厂、东兴包装公司、青岛电池厂等一批轻纺骨干企业
形成。 1983年,社队企业发展到2447个,从业人员92104人。在社队企业中工业企业
1568个,从业人员64673人,总产值16188万元,其中轻纺工业1182个,产值8842万元,
占社队工业总产值的54%。 社队建筑公司(队)发展到80个,从业人员12224人。全
年社队企业向国家交纳税金4358万元。1984年,国家调整技术结构时,全县乡镇企业
抓住机遇从城市大工厂和科研单位广泛引进技术人才,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
产品开发,拉长了名优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南泉拔丝厂生产方眼网在全国五
金商品质量测试中获第一名;即墨化工厂(太祉庄乡)生产的201—204型芳烃石油树
脂经测定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家空白。丝毯、电冰柜、涤棉运动装、不
干胶商标、 低碳镀锌铁丝、彩色印铁食品盒、RZD一15/30—gQ型电磁震底炉、渗铝
保健铁锅、 啤酒等新产品相继投产。 1987年, 全县乡镇企业19668个, 从业人员
153312人,总产值10293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乡镇工业企业10621个,
从业人员10.58万人, 总产值81432万元,利税5053万元。主要产业有建筑材料业、
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制盐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缝纫业、皮革毛皮制
品业、竹藤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工艺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电子仪表制造业、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等。全县有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乡镇企业36个,出口产品有铁丝、方眼网、绸
棉交织毛圈衣、石油树脂、帆布、抽纱、丝毯、链条等11大类30多种,产品销往30多
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以县花边厂、地毯厂、草制品厂、发制品厂为主体,于全县各
乡镇建立加工网点, 有近8万人从事工艺品加工,生产出口产品。是年,全县乡镇企
业直接出口交货额44246万元, 为外贸单位初加工间接交货额约5400万元,合计占全
县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57.5%。1988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固定资产27076万元,总
产值15.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7%,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6%,上交税
金占全县工商各税的64.4%。
乡镇工业的发展,不仅增大了全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直接为繁荣农村
经济和农民致富服务。1979年前,社队工业以农机具制造和维修为主。1979年,农机
具制造及维修企业达73处, 其中社办企业30处,每公社拥有1处。另有社办磷肥农药
工厂8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9年后,乡镇企业主要以资金支援农业。
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利润6355万元,其中用于以工补农的款额48万元,用于农
村小集镇建设的39万元,用于集体福利事业的271万元,用于教育事业64万元。此外,
乡镇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安排农业剩余劳
力达1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