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艺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212&run=13

即墨的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花边、地毯、草制品、发制品等。清末
民初,全县有45家组织花边生产的花庄,至抗日战争前,从事花边手工编织的发展到
2000余人。1949年,全县花庄30个,主要花边品种为台布和餐套,年产量8000余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艺品生产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1955年,全县有工艺
品生产合作社3个、发网厂1个,主要产品花边、档发、发网进入国际市场,其中花边
出口值为4.7万元, 档发出口0.44吨,发网出口20罗。1965年后,全县先后建成了
县属花边厂、地毯厂、地毯二厂、艺品厂,新增了毛地毯、草地毯、草提篮、草坐垫、
假发、 尼龙网、工艺手套等出口产品。1987年,全县有县属工艺品工业企业5个,年
产值5908万元, 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15.6%;主要产品即墨镶边、百代丽、毛地毯
及发制品、 草制品皆进入国际市场,全年出口值3574.21万元,比1976年增长253.
97%。这些工厂是:
即墨县花边厂原称即墨县花边合作工厂,是1959年1月在城关、大村、段村等3个
花边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成的。 1965年5月,改建为即墨县花边厂,当年产品出口
值为401万元。 1975年, 实现产值729万元, 其中出口值为321.59万元,主要产品
“即墨镶边”。1985年,产品销售收入1000.3万元,全厂拥有职工471人,固定资产
94万元,流动资金287万元,产值914.8万元,利润13.7万元,缴纳税金52.5万元。
1987年, 生产车间发展到10个,干部职工567人,县内设生产加工点22个,吸收农民
从业者10余万人,总产值2070万元,利润106万元,缴纳税金88.8万元。
即墨地毯厂1974年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120道改良毛地毯,厂外设加工点151家,
吸引4500余农民从事地毯加工。1986年,全厂生产地毯45000平方米,创汇391万美元,
农民从中获加工费395.38万元。1987年,干部职工489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315万元,
利润192.3万元,缴纳税金70万元。
即墨县工艺毯厂原名即墨县地毯二厂, 1985年5月在县地毯厂麻纺车间的基础上
扩建而成。拥有职工286名,固定资产13.98万元,流动资金56.6万元,年产值80.
5万元, 利润1万元,缴纳税金10万元。主要产品有毛毯,年产量9868条。1986年8月
易名为即墨县工艺毯厂。1987年,拥有职工334人,实现产值406万元,利润61万元,
缴纳税金25.6万元,固定资产274万元。
即墨县艺品厂1980年10月在县地毯厂草制品车间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至1985年,
产品发展至拥有草提篮、坐垫、汽车垫、草地毯、草门帘、窗帘、纸篓、果盒、盆套
等3大类200多个品种,并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南到汕头、深圳,北到长
春、大连的40多个销售点。1985年,完成产值230万元,其中出口值23万元。1987年,
拥有职工208人, 完成总产值500万元,实现利润22万元,缴纳税金24.8万元,固定
资产139万元。
青岛第三发制品厂原名即墨县发制品厂,于1971年在段村制发厂和蓝村发网厂的
基础上改建而成。 当年出口档发、尼龙网、发网等发制品总值20700元。随后又有工
艺手套、 假发、 胶头进入国际市场,1978年发制品出口额为95.27万元,1983年为
322.71万元。 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家和香港地区。1985年,更厂名为青
岛第三发制品厂, 是年完成产值1000万元,其中出口值226.97万元,实现利润79万
元。1987年,拥有职工604人,完成总产值1610万元,其中出口值618.02万元,实现
利税150.9万元,固定资产6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