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西水东调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200&run=13

西水东调工程是县内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之一。 该工程兴建于1978年12月, 于
1980年5月竣工。 渠首设在大沽河左岸的五沽河入口处。主体工程经由刘家庄、太祉
庄、 段泊岚、灵山、营上等5处公社,进入宋化泉水库。引水渠全长30公里,其中浆
砌明渠7公里、 浆砌暗渠5公里、 隧洞3公里、渡槽1.1公里、直径1.75米压力管道
600米, 其余为土渠。控制范围包括:刘家庄、移风店、七级、段泊岚、太祉庄、长
直、 灵山、普东、瓦戈庄、营上等10处公社的17个村庄,5.76万户,26万人口,耕
地面积59万亩。整个工程分为三级提水,建成了3处扬水站和1处35千伏的变电站。一
级站设在袁家庄拦河闸的下游五沽河的左岸, 装机3台,容量为155千瓦,配用水泵3
台,提水流量为每秒4.5立方米;二级站设在段泊岚乡驻地(17十000),装机5台,
容量为280千瓦, 配水泵5台,提水流量为每秒4立方米;三级站设在灵山镇松树庄村
西(21十100) ,装机4台容量280千瓦,配水泵4台,提水流量为每秒4立方米。工程
总投资656.5万元, 其中由青岛市供水工程给各种赔偿费和补助费550万元,地方财
政拨款40万元,县自筹经费40万元,农田水利经费26.5万元。
该工程设计时,大沽河是有水的。虽不算十分富有,但也基流源源,加上当时用
电价格较低,此两项为该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原设计的指导思想,计划充分利用大
沽河的水源,汛末可提水百余天,调剂补充宋化泉水库和普东水库水源,扩大灌溉面
积,并解决沿途近10万亩的农田灌溉,保证袁家庄、岔河两个灌区的灌溉用水。另外,
还可调剂即墨城的工业用水,以缓解即城供水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该工程的设计
是合理的,工程的绝大部分质量也是好的。但自工程竣工以来,由于连续干旱,大沽
河断流,地下水位不断下降。1985年的九号台风,虽使大沽河一度出现过洪峰,流量
高达每秒2700立方米。但洪峰过后,基流也随之消失,只起到了补充地下水位的作用。
因为大沽河属不稳定的水源,水位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异。所以几年来的西水东调的
设想无法实现。同时,由于该工程属配套不完善工程,竣工后一直未经全线运用。嗣
后,该工程一级站的引水廊道,由于是开敞式,逐渐被淤积平;输水暗渠部分因群众
急于抗旱,将其掘开取水,用后也不复土回填,造成大量泥土被冲入渠内;土渠段因
过水断面过大,坍塌淤积也十分严重;浆砌明渠由于管理不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鉴于西水东调工程弊大于利的状况,县政府于1987年在组织有关人员实地考察、
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工程的处理意见,经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西水东调工程议案处理意见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
(1) 继续开发利用一级站。一级站是袁家庄灌区的渠首,该灌区原设计灌溉面
积9.3万亩,现要单纯依靠闸前水源,达到保灌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要继
续开发利用一级站,主要应对引水廊道进行清淤、修复或覆盖,不断地完善配套,以
提高水源保证率,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2)管好蓝烟铁路以东至二级站这段工程。
该段工程应进一步加强管理、维护,并继续利用其间的7个竖井,提水灌溉农田。(3)
改造二级站。根据几年来二级站的运行情况,应将该站除机房外的一切设备拆除,抬
高自来水的供水设施,更换变压器与机泵,把深井作为蓄水池,以发挥其作用。(4)
保护好二级站以下的设施、设备。对二级站以下这段工程设备和设施应全部保护好,
并要加强管理,以备今后需要。
按上述意见处理,一可提高工程沿线地下水位,缓解群众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二可使沿途乡镇增加2000—3000亩灌溉面积; 三可每年节约无效电费2万元和设备维
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