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它河道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86&run=13

莲阴河源于石门乡莲花山北麓,属丘陵区的排洪河道,因此,该河治理以减少水
土流失、防止洪水冲刷为主要目标。1949年以前,无人修治。抗日战争后期,地覆逐
年破坏,1946—1949年间,国民党军队滥伐、酷采,致使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经常遭
受干旱威胁;下游河床淤塞,洪峰增高,使17个村庄扩大了受洪水危害的范围。为解
决这一问题,1959年,在上、中游之间的王圈村附近,建库容为4.320万立方米的中
型水库1座, 拦洪蓄水。这样既减轻了上游的水土流失,还为2.7万亩土地提供了灌
溉水源。1965年,又在青山以下至周疃河一段修筑了堤防,在李家周疃以南建拦河闸
1座。 1966、1969和1978年,又分别在石门乡的果园、黄家山、汪河水三村附近建小
(二)型水库2座,在刘家周疃东建公路桥1座。这些措施基本上制止住了山洪,也便
利了生产和交通,还扩大灌溉面积0.34万亩。
店集河旧名客旅店河,又名文星河,由于落差大,河道窄浅,每逢暴雨,便在南
阡乡的庙东村和南阡村一带造成涝害。1954年,曾对河道做过一次较大治理,但收效
不大。1964年,将南阡村以南至海口的4000米河道,挖宽到15米,掘深至1.5米,并
在两岸筑起1.5米高的河堤,还对庙东村至南阡村的河段裁弯取直,开挖新河道1500
米,共投工14.52万个,投资3.84万元,解除了下游0.5万亩农田的涝灾和对庙东、
南阡两村的洪水威胁。1967年,又在上游兴建了院西小(一)型水库、洪兴小(一)
型水库、垒里小(二)型水库,削减了70%的洪峰,又扩大了灌溉面积0.48万亩。
大任河旧名大东河, 该河河道浅而多弯, 山洪暴发时宣泄不及,便冲毁农田。
1971年,从白庙以下河段全面裁弯取直,浆砌护坡,固定河床,又于1974年在上游红
星村附近建小(二)型水库1座,既可削减洪峰,又能扩大灌溉面积1500亩。
王村河1975年, 在其上游王村村东建小(二)型水库1座,并对河道进行疏浚,
裁弯取直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亩。
社生河旧以河道多曲折而称“蛇形”河,演变为社生河。《即墨县乡土志》称文
明河。1975年,将自东杨村西北至东石公路桥的4.25公里河段裁弯取直,局部护堤,
共用工12万个;又在东崖村西和峡后村东建了跨越新河道的公路桥两座。
皋虞河1966年, 在石棚村以北建小(一)型水库1座(皋虞水库),1975年,将
皋虞村南至入海口的1.5公里河道裁弯取直,并疏浚河床,投工3.2万个,完成土石
方8万立方米。1978年,又对皋虞水库渡槽以南到皋虞村西南的1.25公里河道进行了
治理,投工1.8万个,动用土石方4.5万立方米。这些工程,既消除了下游的洪水冲
刷,又为上游创造了0.4万亩的灌溉能力。
洪江河因该河河床多红褐色土层,雨后河水红浊,故称“红浆”河,《胶澳志》
记为“红沙河”,后演化为今名。1967年,在其上游小范家东北建金家小(一)型水
库1座, 1973年, 又兴建官路小(二) 型水库一座,1974年,在翟家疃村后兴建小
(一)型水库1座,1975年,又在乔家、大金家、小金家、仲戈庄各建拦河闸1座,这
些设施设计灌溉能力总计2万亩。
大桥河1975年,对河道进行了全面疏通,有重点地作了裁弯取直。1977年,又在
中游的卧龙村西建小(二)型水库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