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桃源河的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84&run=13

桃源河历史上造成涝灾较多,河水一旦漫溢,其中下游地区便为一片汪洋,东西
横亘10余里,往往要到次年春,始能消出地面。1914—1916年,曾以救灾款2000元,
令沿河居民按丁出工, 用两年时间分4期整修过一次。当时的报告中说:“以前仅种
春季,今则秋禾亦无水害”。但1946年(民国35年)9月1日,山东省水利厅技术员门
锡恩来协助排除积水时的报告中却称: “民国5年,附近居民为宣泄积水,自行开渠
一道,引水南流,下游假大沽河以泄入海,此即现在之桃源河也。”,“河槽深不及
2公尺,两岸均无堤防,雨季两岸漫溢,田禾悉被淹没,济青公路为之冲断”。
1946年(民国35年)10月,因桃源河下游积水,济青公路为之冲断,山东省政府
水利局派技术员来即墨勘察后, 决定用鲁青救济总署补助的面粉834袋,调用沿河民
工18879个, 在干河下游3000米河段上,挖淤泥1.5万立方米,以便“宣泄积水,以
维交通”。
据1950年调查, 该河中下游一般年份受涝面积约6万亩(其中胶县境2.5万亩,
现崂山境2.8万亩,即墨境0.7万亩);1964年受涝面积达10万亩,蓝村铁路基以南
积水深1.5米,不仅秋作物减产或绝产,连小麦也不能下种,同时铁路公路交通也常
受到威胁。为治理此河,1951—1954年,胶州专署曾组织胶(州)即(墨)两县(包
括现崂山县部分乡镇)对铁路以南至大沽河段进行挖河修堤;1960年,即墨县又在挪
城建中型水库1座,可减轻洪峰49.7%;1966年,在范沟疃西建拦河闸1座;1972年,
又在桥西头建4个流量的排灌站1处;1976年,又将河床挖宽,沿岸筑堤、沿堤植树。
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涝灾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