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79&run=13

即墨县的主要河流共14条,东部低山丘陵地带有8条,为沿海小河,均直流入海,
集水面积小, 比降大,不利于储水灌溉;中西部平原低洼地带有6条,基本属大沽河
水系,经西南入海,支流多,汇水面积大,比降小,易于储水灌溉,也容易形成内涝。
人畜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水井和河泉。有些村落水位低,打井难,或井水储量小,尚
需外出汲水,天旱尤甚,多数海岛因地下储水量不足,居民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主要
依靠天然降水。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外侵内战,国弱民穷,水利失治,全县多次遭受洪涝旱灾
侵袭。流经县境的大沽河因堤防多年失修,洪水到来即泛滥成灾。1792年(清乾隆五
十六年),“沽河水溢,栾村(今蓝村)居民庐舍损其半”。1912至1915年,大沽河
连续5次决口, 每次决口农作物受灾面积都在60万亩左右。1912年7月6日,大沽河于
三湾庄附近决口,洪水倾泻,冲毁胶济铁路,六七十万亩农作物被淹没,沿河许多村
庄房屋倒塌, 财物被冲走,据调查,仅三湾庄村就倒塌房屋500余间,致使1000余名
群众无家可归。由于河道失修,排水不畅,县西北部60余万亩洼地经常形成内涝,致
使农作物减产或绝产。 1949年,全县仅有水井2560眼,农田灌溉面积1.89万亩,所
以每逢天旱,人们除向天祈雨外,则束手无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县开展了群众性的治水活动。一方面根治河道,挖沟
台田,防洪排涝,消除水患;一方面修建水利设施,拦蓄地表水,开发地下水,引用
河水,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增强抗旱能力。从1950至1987年的38年中,全县用于水利建
设投资达8533.7万元,投入工日9851万个,完成土石方2亿多立方米。县内的14条主
要河道, 都已进行了初步治理,培厚加固堤防100余公里。同时,对中、小型排水河
沟进行了普遍治理, 所有河道均达到5至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县近60万亩易涝地
基本上消除了涝灾。 1985年8月21日,大沽河洪峰流量达到3980秒立方米,由于堤防
坚实, 洪峰顺利通过。38年中,全县共修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343座,河闸37座,
总容水量12840万立方米。修建万亩以上灌区8处,打机井3521眼。1987年全县农田灌
溉面积达60.1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0.02万亩。上述水利设施,有效地提高了抗旱
能力。1981年1至6月份,全县平均降雨量仅50.1毫米,7至9月份的多雨季节全县平均
降雨量为172.5毫米,比常年同期少500毫米。为战胜干旱,全县各类蓄水、引水、提
水工程向农业供水5000余万立方米,灌溉农田71万余亩。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县
粮食单产仍达到203.5公斤。
在兴修农田水利的同时, 采取多种措施, 解决农村缺水区和海岛居民的用水。
1963年,县水利部门对全县人畜缺水区进行了一次调查,按当时标准,确定全县缺水
人口为3300人;1967—1970年,对上述缺水区人畜用水全部予以解决。1979年,又根
据水电部制定的标准进行了第二次普查,发现县内到0.5公里外运水吃的有46个村,
到1.5公里外运水吃的1个村,共计8845户,4.4万人。1978—1985年连续8年干旱,
全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4—5米,最低的下降7—8米,致使2000多眼机井干涸。因此缺
水地区扩大到27个乡镇的186个村, 15.32万人,其中到2.5公里以外运水吃的有63
个村,4.71万人。
为了解决缺水区的人畜用水问题, 1980—1987年的8年间,共投资240.1万元,
兴建供水工程171处。其中水井229眼、拦河闸2座、水塔15座、蓄水池1处、压力罐11
个、 输水管道132公里、扬水站70处。这些工程为102个村的9.99万人解决了饮水困
难。 1983年,县水利部门开始帮助海岛居民解决人畜用水的困难,当年拨款1万元,
帮助田横岛东村打大口井1眼,基本满足该村人畜用水的需要。1985年,青岛市拨款4
万元、田横岛村自筹2.3万元,在田横岛上建环山渠道和容量为2.5万立方米的蓄水
池1座。同时,青岛市拨款2万元、大管岛村自筹0.5万元,在大管岛上建容量为0.6
万立方米蓄水池1座; 1986年于小管岛上修建容量0.4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1座。用这
两座蓄水池蓄积自然降水,解决了岛上居民的用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