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果品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38&run=13

果树栽种 清末至民国时期,即墨的水果品种较多,以零星种植为主。1936年,
全县果品总产量3.75万公斤。 1941年,县境内小规模果园有江家西流的桃园、张家
烟霞的梨园、南关的苹果园和白庙的葡萄园等。1949年,全县连同零星果树在内总计
仅有0.2万亩,年总产3.74万公斤,人均仅0.05公斤。
1950年土地改革以后,各种果园迅速增加。1953年发展到0.5万亩,年总产30.
57万公斤; 1956年发展到0.9万亩,年总产89.64万公斤;1967年发展到1万亩,年
总产90万公斤; 1971年发展到4万亩,年总产达122.5万公斤。此后10年,县内果树
稳定在4万亩左右,总产以平均年增73万公斤的速度上升。1984年总产达到1051.5万
公斤。1985年果树面积增到6.75万亩,总产增到1251.5万公斤,人均13.75公斤,
为1949年的27.5倍。
果品种类 全县栽植的水果主要有苹果、梨、桃、杏、葡萄等。苹果原有品种主
要是质量差、产量低的绵苹果。20世纪初从青岛、烟台引进了“金帅”、“小国光”、
“红星”等品种,1980年引进美国“新红星”,1983年引进“五龙涧红星”,1984年
引进美国“好矮生”,1985年引进“玫瑰红”。上述品种质优产高,深受果农欢迎。
1978年引进“齐河金帅”,1986年引进美国“金矮生”,都优于原金帅树种。1978年
引进的“青香蕉短枝”、1986年引进的“掖县新国光”和“短枝印度”、1979年引进
的“秀水国光”、1980年引进的“着色系富士”和1984年引进的“青富”、“岩富”
等,都以其品质优良和耐贮藏等优点在县内迅速推广。嫁接苹果的砧木,本来用土生
的山定子和海棠,但数量不足。1967年和1968年两年中,从烟台引进大量用苹果子培
植的砧木嫁接的树苗,这些果树在进入结果期后很快衰败,且腐烂病严重,1983年刨
掉5400亩。 为解决砧木不足问题,1975年从山西农学院引进了英国M系矮化砧种。梨
居即墨水果中的第二位,其品种主要是30年代从烟台引进的“伏梨”、“巴梨”和从
青岛引进的“恩梨”。1973年,从威海引进了“三吉梨”。桃是30年代的主要果树,
当时曾占水果总产量的42%,以后逐年减少,1983年仅占2.6%。主要品种有“上海
水蜜桃” 、“肥城桃”、“黄金桃”、“六合桃”等。983年,从崂山县引进了晚熟
品种“寒露蜜” ,从胶县引进了早熟品种“沪005”。1984年,还从北京引进了桃树
的嫁接砧木——山樱桃。 葡萄在县内虽早有种植,但数量很少。1979年全县仅有300
亩。80年代,葡萄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增到3401亩。1986年达到8000亩。先后引进
的品种有30多个,其中酿造品种以“龙眼”、“北酿”、“白雅”、“白羽”、“意
斯林”、“佳里酿”较多;生食品种以“青岛早红”、“巨峰”、“红富士”、“泽
香”、“泽玉”为多。
县内的干果以柿子、大枣、核桃为主,山楂、板栗次之。多是零星散植在沟头、
堰边和房前屋后,成林的极少。1936年,柿子产量100吨、大枣90吨、核桃3吨。1937
年后, 干果产量逐年下降。1949年,全县仅产柿子0.5吨、大枣1.1吨、核桃0.35
吨。进入50年代,干果产量回升,1955年,全县大枣产量142吨、柿子产量319.5吨。
1958年,干果总产量达到317.4吨。1979年,全县干果种植面积为2683亩,1982年春
季开始大力发展干果生产,到1985年,干果种植面积增加到2.0614万亩。其中山楂1
.9486万亩,占干果总面积的94.4%,核桃168亩,板栗670亩,柿子220亩。山楂品
种有“益都敞口”、“莱西红面球”、“白面球”、“泰安大货”、“临沂大金星”、
“莱芜黑红”等,板栗先后推广的品种有“金丰”、“石丰”、“青丰”、“红光”、
“红栗”等。核桃品种有1982年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的“上六”,1983年引进的
“阿七”、“元丰”等。大枣品种有“圆令枣”、“脆枣”、“金丝小枣”等。柿子
品种过去多是利用当地软枣进行嫁接的。60年代由崂山县引进“金瓶”、“大盒”树
苗,以后又由益都引进“小绵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