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29&run=13

猪 即墨农民向来有饲养猪仔以积肥攒钱的习惯。1932年,全县养猪2.2万头,
1936年发展到7.65万头。1949年因粮食短缺,无力养猪,又下降到2.24万头。1949
年以后, 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养猪量迅猛增加。1951年全县养猪4.75万头。1952
年增至13.6万头,形成即墨养猪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后,由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农民手中的粮食减少,养猪量便逐步下降。1957年和1958年,虽曾大力提倡,有些回
升,但没能持久。1961年,为了发展养猪,政府实行划给饲料田的办法,农民纷纷响
应。 1963年,全县生猪存养量达到14.8万头,形成了第二个高峰。再后,为发展养
猪,又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按养猪重量给工分补贴或现金补贴、按积肥数量和质量
给工分或现金补贴。 因此,1967年达到30.6万头,1973年上升到34.54万头,1975
年为42.20万头,1980年为46.23万头。此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变更,养猪补贴
取消了,每年生猪存养量保持在20万头左右。1987年为15.74万头。
羊 清末,县内羊的饲养量很低,到民国初年,养羊业有所发展。1932年全县养
羊1700只, 1936年增加到9000只, 1949年仅有6400只, 1956年增加到1.68万只,
1960年降到1万只,1980年发展到1.84万只,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奶山羊基地县”,
饲养量一直保持在2万只左右。1987年为2.01万只。
奶牛 1958年, 县繁殖场由外地引进奶牛8头,这是即墨养奶牛的开始。后因脱
离当时生活水平, 一年后卖掉。 70年代末,第二次饲养奶牛,1981年发展到34头,
1983年增至76头,1987年为248头,其中南阡乡一个奶牛专业户养奶牛22头。
兔 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有人饲养家兔,作观赏之用,此后饲养的数量稍有增加。
50年代中期,青岛外贸部门收购兔毛、兔肉出口,养兔业迅速兴起,各市集都出现了
兔市。 当时,一对好的种兔几乎可以抵上一头毛驴的价格。1957年全县养兔1.87万
只, 1960年增至3.75万只,1967年发展到30万只。其后,饲养量屡有升降,最高年
24万只,最低年不足2万只,1987年为1.72万只。其兴衰的关键在于对外出口数量的
增减。
水貂 1971年,丰城公社东百里大队从海阳引进水貂30只,这是即墨养貂的开始。
1973年, 巉山公社羊山后和周戈庄两个大队又引进水貂500只,因缺乏饲养经验未能
推广。 1980年,全县存养水貂115只。此后,外贸部门加强了饲养指导和供销服务,
存养量逐年回升, 1983年达到1061只, 1985年发展到3284只, 1987年全县养貂1.
3285万只,涌现出养貂专业户105家。
鹿、貉、狐 1983年,刘家庄公社起戈庄大队从湖南引进公鹿18只,每只当年可
采鹿茸4两,纯收益100元以上。50年代后期,县商业局还试养过海狸鼠;80年代,县
内还出现了少数养貉和狐的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