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25&run=13

清末至民国时期,即墨的粮食作物以小麦、谷子、高粱、大豆、地瓜为主,豌豆、
大麦、养麦等次之。50年代开始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此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逐年
扩大,谷子、高粱、地瓜等种植面积逐年减少。60年代前后,县内曾大面积种植水稻,
后因水源不足而停止种植。80年代,大麦、荞麦、豌豆等作物也因产量低而很少种植。
小麦 1956年以前,全县小麦种植面积在63—73万亩之间,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
积的27—29%, 总产量波动在2957万公斤到3772万公斤之间,占粮食总产量的17.1
%到19.4%。1957年起,小麦播种面积减少。1963年,全县种小麦39.4万亩,占总
播种面积的21.1%, 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3%, 是历年种小麦最少的一年。
1964年以后,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71年,播种面积达到69.41万亩,总产量达
到4773万公斤, 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9.9%。1976年播种面积达到79.26万亩,总
产量达到9973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9%。1987年,小麦播种面积74.79万亩,占
粮食播种面积的44.4%, 总产量达18139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38.2%,是1949
年小麦总产量的5.74倍。农业人口平均占有量从1949年的51公斤增加到192公斤。
玉米 1936年, 全县玉米种植面积6.81万亩,1949年下降至1.7万亩。以后逐
年增加,1956年达到29.4万亩,1981年达到47.2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5.6%。
1987年实际种植45.27万亩, 占播种总面积的26.9%,总产量为159805吨。玉米崛
起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化肥的应用,二是夏玉米新品种与本地自然条件相适应,能
保证一年两作两收。
地瓜 地瓜是即墨的传统高产作物。1956年以前,每年栽种面积约50万亩,年产
量在7000万公斤以上。1957—1971年间,绝大多数年份地瓜的种植面积都在60—70万
亩,1958年,地瓜种植达93.9万亩,比小麦面积多22.1万亩。1972年起,地瓜面积
逐年缩减,小麦面积迅猛增加。1987年,地瓜种植面积为29.94万亩,总产10.8085
万吨。
谷子 40年代以前,谷子是县内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播种都在40万亩以上。
从1952年起,逐年减少,到1958年减少到0.7万亩,仅占当年粮食总面积的0.3%。
以后虽有过几次微弱的上升,但终因产量低,每年只种植2—3万亩,占当年粮食播种
面积的1.5%左右。
高粱 高粱本是县内的重要粮食作物。 1936年和1951年的种植面积分别是23.6
万亩和24.2万亩。 在粮食种植总面积中分别占9.4%和10%。高粱的产量虽较低,
但其秸秆有多种用途,因此种植面积较大。1951年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提高,用粮标
准改变, 高粱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1956年种植了8.2万亩,1958年降到4.1万亩。
1965年以后,人们种植高粱的目的已不是为了得粮,而是为了得秸秆,因为其秸秆的
收益大大超过了其粮米。1987年全县种植高粱3.22万亩,总产量4750吨。
水稻 1958年以前,全县小面积种植旱稻,主要是为了利用其秸秆。1958年,开
始大面积种水稻, 当时在全县培训水稻技术员8500名,从外地聘请技师118名,全县
播种水稻18万亩。 由于水源不足,有收获的仅7.9万亩,单产43.5公斤。1959年播
种面积缩到8000亩, 单产降到36.5公斤。1964年随着治洼工作的进展,又在蓝村、
南泉、 长直3个公社靠近水库的村试种了3000亩,单产达到116.5公斤。1965年烟台
专署决定以莱西县产芝水库的水支援即墨种水稻,为即墨大面积种稻提供了水源保证。
1972年播种面积猛增到14.18万亩,单产达到224.5公斤。以后,由于水源不足,种
植面积逐年减少。1977年以来,连年干旱,1979年开始,产芝水库停止向即墨供水,
因而水稻面积骤减,1983年全部停种。
大豆 大豆是即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1953年以前,一般年种植40万亩左右,占
粮食播种总面积的16—20%。1954年开始减少,1964年降到11.83万亩,1976年只种
植4.42万亩,仅占当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3%,其后逐年上升。1981—1987年这7
年稳定在11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7%。
县内的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棉花、麻类次之,部分地区种植蔬菜、西瓜、中药
材等。
花生 即墨种植花生的历史很久。 193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4.8万亩。1949—
1957年,平均年种植面积达17.13万亩。1958年,过分强调粮食生产,花生面积开始
下降,1959年只种植2.4万亩。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1983年,推广地膜覆盖新
技术,花生产量明显提高,推动了花生生产的大发展。1984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3.
15万亩, 单产增加到199公斤。1985年,种植面积猛增到34.28万亩,总产超过6000
万公斤,1987年,种植面积为33.33万亩,总产达6500万公斤。
棉花 1950年全县种植棉花千余亩。1951年,县人民政府号召种棉支援国家经济
建设,并无偿地向棉农提供技术服务,因此种棉面积扩大到4万余亩,至1956年的6年
中, 共向国家提供了295万公斤商品棉。但因不能有效地防治病虫灾害,1957年减少
为5000亩。1968年县人民政府又号召种棉,仅种了3年,又以与上次相同的原因告终。
1977年,县供销合作社成立了棉麻公司,第三次发动农民种棉,当年播种近万亩,但
因遭受虫害, 棉花减产,结果只收购皮棉8.05万公斤。1982年,以棉麻公司为主,
县农业部门、基层供销社密切配合,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第四次推广种棉,
当年的3000亩棉田,单产达到38.5公斤。1983年,扩大到2万亩,单产增到48公斤。
1984年,棉田扩大到2.87万亩,单产达54.5公斤。但又因“卖棉难”,群众种棉积
极性受到挫伤。1985年,种植面积锐减为1.03万亩。此后,停止种植。
麻类 即墨历史上种植的麻类有大麻、茼麻和胡麻。5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麻类,
多以自用为主。1963年,县供销合作社从广东、广西引进了槿麻(俗称红麻)种子,
在段泊岚、 瓦戈庄、移风3个公社试种,单产只有10余公斤。第二年单产提高到23公
斤,个别地块单产达50公斤。1965年,播种3万亩,单产提高到100公斤。1966年,种
槿麻5万亩,成为13处洼区公社的一项重要经济作物。1976年的种植面积最大,达到9
.64万亩。1979年单产达到181.5公斤。此后,遇上了连续干旱,槿麻不但生长期供
水不足,而且产后无水沤熟,麻农们只好被迫割爱,到1983年完全停种。
中药材 即墨最早种植的中药材是沙参。 据记载,在1930—1936年7年间,平均
年种植136亩,总产在1万公斤左右,主要分布于店集以东的沿海地区。1945年以后,
沙参种植面积锐减, 到1949年全县仅种了6亩。1956年,即墨被列为山东省沙参生产
基地县,当年即生产沙参13.23吨,以后逐年增加,1980年总产达到44.56吨。1958
年县药材公司引进了郁金香、栀子、积、厚朴、阳春砂、三七等药材新品种。结果只
种植活了厚朴。 1959年,县药材公司引进了藏红花,当年全县种植药材677亩(其中
苏子450亩、藏红花60亩)。1960年,种药面积扩大到730亩。1961到1967年,药材生
产几乎中断,1968年以后又逐渐恢复。1971年起,县有关部门在有药材生产经验的大
队建立药材专业队,集中种植药材,由于措施得力,生产稳步发展,到1978年种药面
积达到6500亩。另外,1963年还从上海引种了牛夕,1973年从福建引种了白术,1974
年从河南引种了生地。1987年全县药材种植仅1100余亩。
蔬菜 在30年代和40年代,全县年种蔬菜8—9万亩,很大一部分销往青岛。50年
代以后,青岛在其近郊建立了蔬菜区,即墨的种菜面积降到4—6万亩。1976—1980年
间, 增加到7—9万亩,1981年以来,种植面积保持在6—7万亩。1987年种植面积为6
.81万亩。
甜菜 80年代初,即墨县建立制糖厂,农业部门与供销部门密切合作,从高密引
进甜菜种子,在段泊岚、太祉庄、长直一带组织农民种植。供销社在资金、肥料方面
给予支持, 并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1981年种植5800亩,单产749公斤,总
产434.5万公斤。1982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3800亩,单产提高到1099.5公斤。但因
糖厂收购价格低,1983年种植面积降到2200亩,单产提高到1127.5公斤,总产248万
公斤。1984年,糖厂转产,甜菜也无人再种。
西瓜 西瓜是即墨种植的传统瓜果之一,但历来种植面积很小。70年代末,农村
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以后,农民又有了经营自主权,西瓜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县果
品公司为适应市场需要,多次引进新品种,派技术人员辅导瓜农,促进了西瓜种植。
到80年代中期, 年种植面积一般为1.2万亩。1987年种植面积为1.69万亩。随着新
品种的引进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西瓜的上市期已比70年代提前了一个半月。现有
的早熟品种有“早花”和“新红宝”等,晚熟品种有“密宝”和“金钟罐笼”等。即
墨西瓜的主要产区在太祉庄、移风店和牛齐埠等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