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21&run=13

即墨传统的农用肥料,以有机肥为主,50年代开始使用各种无机肥料,嗣后,无
机肥料的品种和用量逐年增加。主要肥料种类有:
人粪尿 人粪尿向来是即墨农业的重要肥源。70年代以前,当地农民不仅充分利
用各家积攒的人粪尿,而且还组织人员去青岛、县城等晒制大粪干或利用人粪尿沤制
肥料。1950至1954年,县供销合作社还从青岛购进大粪干14万公斤,供应农民。60年
代中期,推广以干土保氮的积粪经验,把新鲜人粪尿拌在干细土里,堆放到棚内腐熟,
以提高肥效。1984年后,许多单位的粪坑要花钱雇人掏挖,城镇居民也以人粪无人收
集为患。
圈肥 圈肥质量次于人粪尿,是60年代以前的主要肥源。农户家家有一个石砌粪
坑,俗名叫“圈”。人们把人畜禽的粪便、锅灶内掏出的灰烬和一切可以腐烂的垃圾、
脏土,统统填入“圈”内。坑满后清除出来则为极好的农家肥。50年代后期,政府号
召单积干灰,以免混入坑内而降低圈肥的含氮量。60年代前期,为了讲究卫生,政府
又号召填大圈,实行人粪尿单积,畜禽粪实行堆沤,圈肥的数量减少。
坑洞土 即墨农户全睡火炕。一般家庭有火炕两铺以上,一年更新一次,可得炕
洞土10车以上。 与炕洞土相似的还有锅灶土,换一副土坯锅灶可得土肥2车。只此两
项,便充当一亩地的肥料。80年代以前,一些农民,常常多打一些土坯(俗称“墼”)
到城镇去为居民垒火炕,赚得炕土肥田。
湾泥 湾泥也是重要肥源之一。在农村,许多村旁地边有一些较大的塘湾,村中
排出的污水,多半要先入这些塘湾经过缓冲再流入沟河。这些塘湾,每年都要沉积一
些污物和淤泥,经过伏夏沤制,到初春水浅时,便可挖出来肥田,既清了淤,又增了
肥,一举两得。
屋土 县内旧时的农房多为土打或土墼垒墙,拆换土墙,也是获得土杂肥的一条
途径。70年代以前,为了积肥,生产队出工给人拆换屋墙,房主可以不出任何费用而
将旧墙换成新墙。
绿肥 过去,农民多把杂草混入圈肥中沤制。50年代以后,农民结合灭荒采集杂
鲜草拌上麦糠麦秧,加水加土,灌上粪尿沤制绿肥。小暑到立秋间沤制,种小麦时使
用。
1965—1966两年,蓝村公社王家屋子和稻香村,都试行过压青沤肥法,就是早春
在地里种上豌豆、毛叶苔子等作物,到芒种前后将这些作物的青秸耕翻到地里作肥料,
立夏后再插秧种稻。这样做,每亩可增产55—90公斤,但因这要少得一季粮食,故未
能推广。
腥肥 在50年代中期以前,沿海农民把大量劣质鱼虾和海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拌
土沤成腥肥。这种腥肥是高效长效的优质有机肥。50年代后期,海产品供不应求,腥
肥原料日减。80年代以后,随着养虾业的兴起,原来的腥肥原料变成了养虾饵料,腥
肥的用量大为减少。
氮素化肥 即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有人使用氮素化肥,当时叫“肥田粉”,
使用者很少。1952年,人民政府动员农民使用硫酸铵,由于效果明显,到1953年全县
便销售氮素化肥1708吨。此后需求量猛增,1957年增到3117吨,1965年达到8664吨,
1985年达到3.3217万吨。
磷素化肥 即墨从60年代开始使用磷素化肥,靠从外地购买,供应量极少。1971
年即墨建成磷肥厂, 使用量迅速上升。1974年使用2576吨,1979年增加到1.5543万
吨, 1981年增至2.7768万吨,1986年后,即墨磷肥厂停产,磷肥供应不足,只能给
含速效磷小于5PPM的地片供应磷肥。
钾素化肥 县内从1958年开始使用氯化钾,并曾发动群众到海边用土法沤制钾镁
肥,后因质量差、效果低而停止。
复合肥 1973年引入美国产复合肥磷酸二铵,增产效果明显。此后各种国产复合
肥也相继出现,使用面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