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4&rec=120&run=13

耕种工具 即墨县农民用以耕翻、整平土地的传统工具主要是木辕犁、方框耙、耢
等;辅助工具有铁镢、铁锨、铁叉子、耙子等。木辕犁用畜力牵引,一人扶犁,耕深
10厘米左右, 一天可耕地2亩左右。扛犁多用于中耕、开沟、扶垄等。1952年引进新
式七寸步犁, 因其结构合理,同样的畜力每天可比木辕犁多耕地1亩左右,因而迅速
得到推广,1955年全县有七寸步犁1534部。1954年引进双轮单铧犁和双轮双铧犁,这
种犁可深耕地25厘米以上,但犁体笨重,需有强壮役畜牵引,所以未能普遍推广。后
来,又引进了短小、灵活的山地犁,深受县东部山区农民欢迎。1958年,全县仿造了
3838部绳索牵引犁,因不适宜于本地使用而被淘汰。1958年,刘家庄(今属刘家庄镇)
首先引进拖拉机牵引犁,1961年又引进了圆盘耙,此后,逐步于全县推广。1987年全
县有机引犁4163台、机引耙155台,机耕面积98.5万亩。1974年,即墨县农具研究所
根据当地种植地瓜面积较大的需要研制成功了地瓜扶垄、收获两用犁,深受农民欢迎。
1975年,为适应拖拉机耕翻山岭薄地的需要,引进了坚固耐磨的钻子犁,县农机部门
还研制成功不用犁铧、松土性能良好的火箭犁,推广使用。1976年,县农具研究所研
制成功320、 330、430三种型号的耕耙犁。这种犁可以同时完成耕地和整平地面两种
工序,在涝洼地里使用尤为适宜。此项发明于1978年获烟台地区科技成果奖。80年代
初引进合墒器,用以整平地面,效果良好。
传统的播种工具主要是双角木耧,辅助工具有墩葫芦(用于小麦、高粱墩播)、
打杆(用于谷子等条播)。1958年,为推广密植,将双角木耧改造为行距17厘米的三
角木耧。1966年即墨县农具研究所参照旧式木耧和新式机引播种机的构造,改制出两
角、三角和四角小麦播种耧。这种耧下种均匀,操纵方便,深受欢迎,很快取代了原
有的各种木耧。1972年,即墨县农具研究所研制了双行玉米点播耧,这种耧也可用来
点播高粱、 大豆。 1958年,引进马拉播种机11部,但因机体笨重,所以未能推广。
1961年引进机引播种机, 1987年发展到692台。小麦机播面积已达43万亩,机引播种
机成为主要的播种工具。1966年引入人力插秧机,1976年又引入机动插秧机和拔秧机,
于蓝村、金口等公社稻区推广使用。1981年引进花生穴播机。1982年推广地膜覆盖技
术以后,1985年又引进了人力地膜覆盖机和畜力地膜覆盖机,1987年全县拥有174台。
田间管理工具 传统的松土、除草工具有锄、耠子、地瓜扒子等。锄有大小两种,
小锄用以间苗,大锄用以松土、除草、灭茬。耠子是中耕、除草和培垄的工具。60年
代被三齿耘锄所替代。地瓜扒子是为地瓜扶垄培土的专用工具,70年代中期被淘汰。
1962年引进三齿耘锄, 用以中耕、除草、松土、灭茬,用畜力牵引,一天可中耕8—
12亩。1966年引进地瓜耘锄,可同时完成对地瓜垄的除草和培土。
传统的施肥工具有粪斗、施肥筒等。60年代初期,随着颗粒化肥的普遍使用,农
民研制了追施颗粒化肥的专用耧。1984年引进了固体化肥深施耧。1965年,随着液体
化肥——氨水的广泛使用,又研制了追施氨水的专用工具氨水耧和氨水钩。
50年代前,施农药的方法主要靠手工撒洒。1952年引进单管喷雾器,用于洒药除
虫。1960年引进手动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此后,又引进工农16喷雾器,1987年
全县有手动喷雾(粉)器4.1333万部。1972年引进机动喷雾喷粉器。喷雾时1人操作,
喷雾幅宽3—4米;喷粉时3人操作,喷幅可达20米,1987年全县已拥有268台。
灌溉工具 传统的灌溉工具有桔槔、戽斗、辘轳等。桔槔当地称“称杆”,运用
杠杆提水,所以水深不能超过支杆高度,只能在沿湾沿河等处使用。洼区浇水排水多
用戽斗。 戽斗系用柳条编制的圆斗,两人操作,提水高度在5米以内。辘轳多用于浇
灌菜园。30年代引进了提斗水车,但价格很贵,未能推广。后又由潍县引进了唧筒式
手压提水机,因造价高,未能推广。20世纪60年代,制成简易手压提水机,迅速在全
县推广,80年代广泛应用于小块农田灌溉。1950年开始在县内推广解放式水车。1959
年全县有解放式水车1.1276万部。 1958年开始用锅驼机、柴油机带动离心式水泵提
水浇地。1962年开始用电力灌溉,各种水泵迅速增加,轴流泵、混流泵、深井泵、潜
水泵相继推广使用。1987年全县拥有各种水泵4705台,成为农业灌溉的主要工具。70
年代后期引进喷灌机, 1978年发展到518套,1987年达到1984套,喷灌面积14.96万
亩。
收打工具 传统的收获工具有收割细软秸秆作物的镰刀,收割玉米、高粱等高秸
作物的砍镢和收获地下块根和果实的大镢等。1959年,即墨县拖拉机站购置康拜因收
割机两台。1971年,即墨县农具研究所在窑头大队制成第一台割幅1.2米的卧式小麦
收割机。 1973年,制成手扶式割幅0.8米的小型收割机。以后又引进割幅1.7米和1
.4米的收割机两种。1987年引进联合收割机4台。是年,全县共有中型收割机41台,
小型收割机219台,机收面积9.53万亩。
传统的脱粒工具有碌碡、石磙和连枷。1961年引进脱谷机,1962年全县有13台,
1972年1128台,1980年3346台,1987年达3634台,基本实现脱粒机械化。1973年引进
扬场机,1981年发展到784台,后因农业经营规模缩小,1987年只有273台。
运输工具 县内最古老的运输工具是扁担、担杖,50年代初还普遍应用。40年代
以前,全县农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木质独轮车。全车自重100公斤,用一头牲畜拉车,
一个壮劳力驾车, 可推500公斤左右。因这种车造价高,又笨重,所以50年代后期被
淘汰。40年代开始使用胶轮独轮车,1949年全县有胶轮车5005辆。50年代是胶轮小车
大发展时期,60年代完全取代了木轮车。1972年全县拥有4.0951万辆,1981年有3.
5469万辆,1987年达到23.5059万辆,农村户均一辆有余。1949年,全县有胶轮马车
60辆,这些车大都以搞商品运输为主,参加农业运输的时间较少。50年代中期,实行
合作化以后,为马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72年全县已有1063辆,1981年发展到1853
辆,1987年达3343辆。1952年县内出现胶轮地排车,到60年代,成为农村的骨干运输
工具, 1972年,全县拥有3589辆,1981年发展到3757辆,1987年达1.2925万辆。随
着农用拖拉机的出现,各种挂车相应增加,1971年全县有47辆,1980年达到3854辆。
1987年增加到5053辆。 1963年农村出现了第一辆农用汽车。1974年有5辆,1980年发
展到76辆,1987年达到428辆。1976年农村购置机动三轮车9辆,1980年发展到13辆,
1987年达到572辆。
食粮加工用具 县内最古老的粮食加工用具是碓臼。30年代还有少数农民使用,
40年代全部废弃。传统的磨面用具是石磨,50年代以前,全县2/3的农户都自备一盘。
有役畜的用畜力拉,无役畜的用人力推,一天能磨小麦25公斤,70年代被淘汰。传统
的食粮脱壳和粉碎的工具是石碾,50年代以前,县内约30户拥有一盘,有的配有木制
手摇风车,70年代后期被淘汰。1961年,部分生产大队用上了动力电,安装了小型磨
面机, 1970年全县有661台,1980年发展到1102台,1987年达1410台,成为农村细粮
加工的主要工具。1961年引进了小型碾米机,1970年全县有100台,1980年增加到469
台, 1987年达593台。1963年引进了粉碎机,1972年发展到1388台,1987年全县拥有
2350台,成为粗粮和饲料加工的主要工具。
役畜 即墨的役畜,1954年以前以驴为主,牛次之,骡马只是少数大户或马车运
输户才有。1936年(民国25年)全县有役畜7.89万头,其中驴为5.27万头,占66.
8%。1949年全县仅有役畜5.45万头,其中驴为4.12万头,占75.6%。1954年发展
到7.71万头, 其中驴5.59万头,占72.5%。此后役畜总量逐年下降,1960年全县
有役畜2.68万头, 其中驴1.11万头,占41.4%,而牛为1.48万头,占55.2%。
从1962年起,总头数逐年增加,而牛的比重明显上升。1975年,役畜总头数为3.7万
头, 其中牛2.47万头,占84%。此后,小型拖拉机增多,役畜逐渐减少。1987年全
县有役畜2.09万头, 其中牛1.48万头,占总数的70.8%;骡马0.442万头,占21
%,;驴0.17万头,仅占8.2%。
动力机械 即墨县的农用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机、农用电动机。
县内的第一部拖拉机是1958年刘家庄联村购置的25.7千瓦的中型拖拉机。 1959年,
国家拨给即墨“东方红—54” 链轨拖拉机2台。1960年又拨给49台,随之成立了即墨
县拖拉机站。1969年,县拖拉机站拥有拖拉机74台,另有两个生产大队各购置小型拖
拉机1台。1979年,全县有农用拖拉机3442台,其中社队拥有3392台。1981—1987年,
7年间, 私人购置拖拉机大量增加。 1981年, 联户和独户经营的拖拉机仅有11台,
1987年, 民营拖拉机发展到4683台,占全县拖拉机总数5236台的89.4%。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购置柴油机用于灌溉。1961年全县共有105台,计799千瓦。1970
年发展到1029台, 总功率11141千瓦。多是一机多用,农忙时用于农业生产,其余时
间用于社队工副业生产。 进入80年代, 农村实行承包经营以后,柴油机逐年减少,
1985年减到3651台, 总功率38407千瓦。 1986年以来, 农民纷纷购置小型柴油机,
1987年发展到6779台, 总功率为61177千瓦。1959年县内农村开始用汽油机。1961年
全县有152台, 总功率434千瓦,1970年增加到620台,总功率为1676千瓦。1980年达
到1114台,总功率2884千瓦。80年代实行承包经营以后,因燃料紧张,汽油机逐年减
少。1987年全县有汽油机497台,总功率为2352千瓦。1961年县内少数农村开始供电,
电动机立即被用于农业生产。当年就有41台,总功率180千瓦。随着供电范围的扩大,
电动机相应增加,1970年全县有150个大队通电,电动机增加到309台,总功率2811千
瓦。1980年,通电大队716个,电动机增加到5585台,总功率44454千瓦。1985年,通
电村庄998个,电动机达到1.1119万台,总功率为79180千瓦,平均每村79.3千瓦。
1987年通电村增到1020个, 电动机增到1.3713万台,总功率106725千瓦,每村平均
104.6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