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3&rec=93&run=13

胶南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建国前,农民只对少数害虫实行人
工捕打,对病害和多数虫害,则任其泛滥。建国后,农业生产受到政府重视。1964年
始,对常发性害虫采用黑火灯、诱蛾器、田间诱卵等方法,对病害采用调查、取样化
验等手段进行监测。一有病虫萌发迹象,立即通过有线广播、电话、文件等形式预报,
年均发布预报15期左右。 1980年后,短期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使危害较大的病虫
害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病害 胶南农作物主要病害有:
小麦腥黑穗病(腥乌麦) 此病发于建国前。50年代末开始,采取连年封锁疫区、
温汤浸种、西力生药剂拌种和拔除病株等措施,该病灭绝。1974年,腥黑穗病随墨西
哥春小麦种的引进而传入。1980年普查,张家楼、寨里、琅琊、塔山、王台、红石崖、
灵山卫等7处乡镇的55个村受害,发病面积5765亩,严重地块病株占70—80%。1981年,
采用停种春小麦, 就地加工销毁疫区种子的措施治理,之后连续3年抽查种子,未发
现病源。
小麦全蚀病 (全死病) 1965年由红石崖镇郝家村从外地引种传入。 1979年和
1981年调查, 全县均有零星发生,面积分别为3万亩和6.78万亩,病发区一般减产10
—20%。 防治以轮作换茬、机耕深翻及增施有机肥和磷肥的方法,有一定效果。1985
年开始推广粉锈宁拌种和苗期喷洒的方法,效果良好。
地瓜黑斑病 1966年前,地瓜黑斑病每年都有发生。发病最严重的1960年,烂掉
地瓜5500万公斤。 1964年开始连年推行4改:改室内火炕育苗为室外回龙火炕育苗;
改乱留地瓜种为精选无病地块和严选瓜种;改室内棚藏为室外窑藏;改瓜种无人管理
为专人管理。到1966年,地瓜黑斑病基本得到控制。
虫害 胶南农作物的主要虫害有:
蝗虫 1958年,胶南被定为“蝗区”。同年始,连年用“六六六”农药防治,到
1968年,蝗害根除。
蝼蛄 五、六十年代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涝洼地。50年代末,开始用“六六六”
毒饵诱杀,到70年代逐年减轻,今蝼蛄危害基本消除。
蛴螬 胶南县的主要地下害虫。 对花生、 地瓜、玉米、大豆等作物危害甚大。
1976年调查, 发生严重的地块平均每平方米220头。防治,50年代用信石,信精等无
机砷,六七十年代用“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但效果很差。1980年,在全县范围内
进行蛴螬种类普查,查明有25个种类,其中暗黑、大黑两个虫种危害最大。对这两个
虫种的成虫,采取药杀和人工捕捉相结合的方法,幼虫则采取以辛硫磷、异柳磷浇灌
的措施,蛴螬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玉米螟 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50年代前以人工捕捉为主。六七十年代以“六六
六”毒砂撒大喇叭口防治幼虫。70年代曾推行玉米秸杆处理,消灭越冬虫源的方法。
1976年至1981推广繁放赤眼峰进行生物防治, 累计防治面积26275亩。这些方法均有
一定效果。1982年到1987年,采用辛硫磷灌玉米苗芯,效果好。
粘虫 60年代中期以前,粘虫主要危害谷子、玉米,后又危害到小麦。建国前后
以捉拿捕打为主;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先后用“六六六”、“滴滴涕”、“粘虫
散”等有机氯喷洒防治,效果较好;1971年到1982年,推行以地瓜汁为主要原料的土
制糖醋液在麦田诱杀成虫,“谷草把”诱卵,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喷洒等方法防治,
效果显著。
麦蚜虫 1980年、1982年、1983年利用麦田自然繁殖和人工保护七星瓢虫控制麦
蚜虫,有一定的效果。